运用经济学思维,拓宽政府投资项目绩效管理思路

通过阅读《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我感到经济学所解释和预测的社会现象极为广泛,而伟大的经济学家总能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提炼基本的概念,并搭建出可靠的模型,以此为基础解释内在机理、预测情势变化,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对于相关的政策建议,无论是消费者、劳动者、各类生产要素的持有者、厂商、政府都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

阅读本书,我对于目前雇主所开展的政府投资项目绩效管理有了一点新的任务。不揣浅陋,和大家分享一下:

政府投资项目绩效管理是指以项目预算为对象,以政府项目实施所带来的产出作为主要内容,以促进预算单位完成特定工作任务为目标所开展的绩效管理活动。

目前开展项目绩效管理,普遍的做法是制定一整套绩效目标体系指标,从项目的产出(工程量、时效、成本),项目的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受众满意度等方面设定评分标准。接着按照这套评分标准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控。在项目结束后,对照这套系统对项目开展评价,得出一个综合分数。

采取这样的绩效管理指标设计方法,有它全面细致,能准确反映项目的方方面面,而且能和财政政策的绩效管理、部门、乃至整个政府的绩效管理一脉相承。现在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绩效指标构建较为困难,各个指标的权重难以设置,而且难以从各个方面横向比较。我觉得运用薛老师本书中所提及的经济学思维,可能对于政府投资项目的绩效管理有新的思路。

(一)运用拥堵费,来衡量道路修建的价值本书中提及的部分公共产品只能在有限范围内使用。

例如本书中提及对于交通主干道,可以使用拥堵费来减少区域拥堵。如果把拥堵费作为道桥绩效的一种表征,那么能收取的拥堵费越高,也就证明道路能够为通行者节约这笔费用。我觉得这也可以被视作道路的“绩效”。

(二)运用教育券,来衡量校舍修建类项目的绩效。

与道路项目具有位置上的排他性,即不同道路的重要性随区位不同难以比较相反,各类中小学房舍修建的绩效还是可以比较的。如果采取给每名少年儿童发放教育券的方法,让其选择中小学。那么收教育券越多的学校就越有投资价值。教育券收得越多,就可以向政府申请相当比例的费用用于改善校舍。也就是说可以用绩效来反向定位投资。而对于收入教育券少的学校,可以申请一定比例的教育券专项“贷款”。约定一定时限后,等到学校办学质量提高,教育券的收入增多,就可以用教育券来归还这一部分贷款。

(三)运用投资代建模式,衡量社会公益类项目的确切绩效

比如把商业地块出让和建设一座美术馆的要求捆绑起来,这样在地块出让的同时开展美术馆的代建招标,看会出现什么样的方案。

(四)广泛开展排污权交易和碳排放交易,衡量环保绩效。

比如对于垃圾发电厂这样的项目,目前采取的是每吨计量的垃圾处理量予以补贴的方法,来处理这样的问题。同样的,其他的环境绿化项目,也应该可以用它在排污权交易和碳排放交易中收益,来分辨环保项目的绩效。

(五)运用期货与保险的机制,来评估水利项目绩效。

本书中有一个例子,运用期货市场来预测恐怖袭击。我想,如果把一个城市的洪灾风险打包成为一份份期货合同,然后在市场上销售。那么如果一个城市的水利设施不足,水灾风险越严重,那么肯定会被看多。如果这个城市开展水利建设,发生洪灾的风险下降,这份期货合同的价值就会下降。这样就可以用保险期货的价格变化来衡量一个时期水利建设的绩效。

以上的分析是比较粗糙的,而且可能对于单个城市很难开展这样的机制建设。但我觉得如果运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可能使得不同类型、不同作用的政府投资类项目能够被纳入到统一的价格分析平台下。这样对于合理调配有限的财政资金和债券资金,既能改进城市面貌,也能避免过大的债务负担影响到城市财务安全。

此条目发表在Uncategorized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