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血》的故事发生在1959年,正处于美国战后黄金时代的尾声。而这起没来由的灭门惨案,似乎也预示着动荡的1960年代的全面到来。
自1945年二战结束以后,美国进入全盛期。从经济上来说,GNP从1945年的2120亿元上升到1960年的5040亿元。人均年收入从1223美元上升到2219美元。无论工业、农业生产,美国都处于全世界执牛耳者的地位。大量的美国工业品倾销全世界,过剩的美国小麦救助自由世界的饥民。从科技上来看,电子工业、航空工业、石油化工工业、药品工业的军转民为普通美国居民带来了电视机、晶体管收音机、普遍的飞机出行、更为廉价的汽车、抗生素和尼龙丝袜。从社会方面来看,《1944年退役军人权利法案》截止1956年使780万工农子弟获得了大专学位,威廉·拉维特先生建造的成排别墅让年轻人搬离父母、自有住房、结婚生子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房屋自有率从1945年的45%上升到1960年的60%。最为重要的是,只要想干活,总会有活干。
当然华盛顿还是一团糟。老乔挥着牛皮公文包,扬言他有确凿的间谍名单。艾克不发一言,“睡的时间比醒的时间长”。可这种四版上的新闻和加登城没关系,和霍尔科姆更没关系。
直到加登城的居民从报上读到,勤奋正直、广受社区尊敬的克拉特先生及其家人死于非命。居民去找铜匠,买锁配锁销、给窗户装上挂钩。虽然两个月后案子就破了,但世道真是变了。
接着加登城的居民从电视上会看到年轻英俊的总统宣布古巴有导弹指向美国本土,全国的中小学生躲在课桌椅下——练习“如何从核爆炸中逃生”。年轻英俊的总统暴尸街头,他那个“法国娘们”从飞驶的敞篷汽车前排不顾一切向后爬。黑人们集会、游行、示威,抢劫、纵火焚烧商店。年轻人胡子拉碴、眼神迷茫、头上顶着雏菊,手里拿着不知道什么烟叶。国民警卫队用辣椒水驱散人群,嘴脸可疑的政客信誓旦旦要恢复“法律与秩序”。在热带雨林里,一个严肃的老头踩着高筒套靴、趟着污水采访满脸疲惫的大兵。工厂在倒闭,以往繁荣的堪萨斯河两岸慢慢衰败成铁锈区。
加登城的居民这才回忆起也曾有过一个沉闷无聊如同《革命之路》的美好旧时光。但正如两个蟊贼能葬送一个好人家,种种耸动的新闻也会终结一段好光景。希望不在加登城,还是得想办法去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