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简要笔记

##引言
《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是一本选编了纽约时报上发表的关于中国的各类报道、特写、评论的史料集。它涉及的时间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即美国从南北战争结束到跃升为世界第一工业国,中国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段时间。这本书是由我国外交官郑曦原先生组织力量选编摘译的。
本书主要摘选了关于中国社会生活、宫廷政治、文化、国防、外交、革命、在美华人等七个方面的文章。

##本书内容概述
就我个人而言,文章内容分为三类:
首先是我有所了解的事情,例如鸦片贸易、第二次鸦片战争、同治驾崩、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预备立宪、光绪与慈禧的相继驾崩,辛亥革命。这些事在纽约时报记者和编辑的笔下,有新的视角和新的见解。
第二部分是我先前不知道,读了之后很受触动的事情。其中最让我触目惊心的是怀俄明石泉城白人矿工屠杀华工惨案。另外美国人访问广州、坐汽轮游历长江的文章我也很感兴趣。我现在对这种社会史、经济史特别感兴趣。
第三部分是反映美国主流社会的“中国观”的文章。例如描述晚清政府病入膏肓的腐败无能、禁锢人思想的八股科举制度等、沉溺于鸦片的人民。——总之,华人“麻木、呆板,缺乏创造力、循规蹈矩、无所创新”——一百三十年后克里先生还是这么批评华人。

##个人一点感想
### American Business is Business
这些选编的文电最让我感到佩服的是,它们的主要着眼点始终是聚焦在商业上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在《清国名城广州游记》、扬子江游记中,着重描写的都是工商业贸易:例如旗昌洋行(后转卖给轮船招商局)的长江客运,武汉茶砖厂贸易、镇江兴办丝织厂、广州的当铺、食品店。其外,这些电文中对于清国的财政稽征制度、厘金、邮政、报业、劳动人民的收入水平、矿产资源都有极好的描述。
尤为难得的,在描述哈佛大学延聘戈鲲化先生教授汉语等文化交流事件中,《纽约时报》的着眼点依然是如何扩大美清之间的贸易。在讲述“黄带子”、“红带子”这种满洲政治制度上,还是关心年奉支出有多少。
总之,这些选编的文电都表现出,1860年代到1910年代,美国主流社会最关心的还是生意。

###赴美华工
本书中最让我长见识的是第七部分,华工赴美。由于托利排华法案的存在,美籍华裔很明确地分为三个阶段、三类人:第一类人是二战之后到我国改革开放前移民美国的精英。诸如杨振宁这样的大科学家。第二类人是八十年代之后的留学生、福建乐清人。但第三类可能就是在纽约、洛杉矶等城市初创唐人街的“契约劳工”团体了。也就是从唐山到金山的这批人。
“契约华工”当然是很规范的说法,其实美国白人管我们叫“苦力”,更直白的说法叫“猪仔”。如今风景如画的厦门鼓浪屿,早前就是“猪仔贩运”的主要港口。最先一批被西班牙人和英国人运送往西印度群岛种植园、秘鲁银矿等地方干活,后来被运去铺跨太平洋铁路、挖金州的黄金。其中一小部分在美国扎住了脚,在纽约、旧金山、洛杉矶乃至旧金山修建了唐人街。主要从事洗衣业。
根据文电中的记叙,唐人街的情况都不太乐观。首先是鸦片泛滥,第二是犯罪率高、第三是环境肮脏,第四是迷信盛行。但最让我佩服的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唐人街社区依旧延聘老师,教授四书五经。虽然在美国这不是有用的学问、可依然总比不学好。
不过美国政府还是通过了托利排华法案,禁止华工入境、剥夺华工公民权。一方面他们庄重盛大的迎接李鸿章、唐绍仪这些“满大人”;另一方面却不许华工上岸。在1896年的怀俄石泉城大规模屠杀华工事件发生后,审判也是不了了之。我想正是因为清政府腐败无能,华工才软弱可欺。我想,当时的海外华侨之所以慷慨捐助康有为的保皇事业和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正是因为祖国软弱,他们有切身之痛。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我们总是对自己的文明挺自豪的。例如唐绍仪公使出访美国,带了五千册图书作为国礼。可是我觉得文明最集中的体现还是在人。其他的诸如乌龟壳上刻画符,青铜器、北朝佛像、国画——只是这个文明的遗蜕。
可惜晚清时候,欧美人一到清国,就觉得汉人、鞑靼人(此处指满洲人)都木头木脑、毫无生气,尤为可悲的是抽着鸦片,个个晕晕乎乎的。在地面上转一转,马上发现大清国表面上“仁义道德”、实质是“严刑峻法”。且不说李秀成被剐。天京城破大屠杀。在本书中,光广州监狱就够瘆人的:关押太平军将领84岁的母亲、对犯人削耳黥面、站笼、插标游街示众。总之,得处处小心、才能活下去。也难怪得苦读经典,老实做安善良民了。

###从办夷务到办洋务、从办洋务到办外交,从办外交到搞革命
由于本书的编译者为外交官,所以对外交事务尤为关心。本书中描写了几位办外交的人物,桂良、恒祺、恭亲王、李鸿章、袁世凯、唐绍仪、伍廷芳。根据我个人的一点想法,外交确实办得越来越像样了。我国没走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那副模样,一则离欧洲大陆比较远,二则这些满大人也不是一无是处。
理藩院时期——比如本书中惟妙惟肖的描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时,恭亲王派人见侵华英法联军翻译总办巴夏礼。实指望屈尊降贵说说软话,巴夏礼能代为缓颊。谁知巴夏礼在广州亚罗号上横、在北京刑部大牢里还是横,不卑不亢给恭亲王碰软钉子。王爷无可奈何、还是得把他放掉。至于美国公使因不肯向清帝叩礼,导致《中美北京条约》无法在北京换约。那还是“理藩院”留下的老传统了。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时期——自从办了同文馆、派了留学生、请了洋顾问,清朝的大官们应答起记者来,可称得上是应对得体。例如本书中很长的两篇——李鸿章访美和袁世凯访问记,两位大人谈论起中美关系、中国内政改革、世界贸易、妇女教育来讲话都是入情入理,有条不紊。据说李鸿章和洋人谈话常打痞子腔。可在这本书中,李大人给美国报界留下的印象挺好。
外务部时期——等到唐绍仪、伍廷芳两位在美国接受教育的精英办起外交来,那更是得心应手。本书中一篇描写伍廷芳的文章,明贬实褒,根本就是把他当自己人看待了。
相反对“贷款闹革命”等篇章中,对于孙中山先生的印象并不是太好。孙先生向英国银行家借贷50万元,结果没有借成。孙先生显得“行踪诡秘、满口大话、故弄玄虚”。可惜全书到1910年辛亥革命就戛然而止了。所以我没能读到《纽约时报》为我们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发表的讣告。但我猜测,到1926年,《纽约时报》一定会对孙先生有积极良好的评价的。

##附记
本书听自静雅思听。

此条目发表在Uncategorized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