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烟的耳朵和尖叫的牙齿》的笔记

#引言
《冒烟的耳朵与尖叫的牙齿》是英国科学家特雷弗·诺顿编写的一本科普小品文集。书名副标题中自体实验者是指以医学家和生理学家为代表的科学家甘冒生命危险,通过在自己身上做实验来验证理论,获取知识的故事。
#主要内容
本书的附录中列出了书中所阐述的科学家、生卒年月和其主要事迹。概括一下,医学和生理学部分主要涉及到如下内容:解剖与麻醉、药学、寄生虫病、由微生物引发的疾病(如胃溃疡、伤寒)、放射医学、维生素、血液病、血管成形术和心内壁显影术、预防毒气。
除了医学和生理学相关知识外,本书作者还介绍了试飞员、亲身研究鲨鱼的人,运用热气球研究宇宙射线的科学家,深潜员、亲身漂流研究海难后求生策略的人。后一类研究者确实也甘冒极大风险,但我觉得在自己身上做医学实验的人,其事迹更为感人。而且相关领域内容广博,材料细碎、不好评价。
至于像Frank Buckland先生那样虽然在渔业技术上有建树,但本书主要记叙的是他尝遍世间野味的故事,我觉得意义并不甚大。
#医学从蒙昧进入科学
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人体实验的故事,在最后一章中也指出了开展人体实验的必要性:首先是某些病只有人才会得(比如黄热病):第二是在人体细胞上未发生有害效果不意味着在人体上无害(如TGN1412这种单抗药):第三是动物实验未必有参考价值:比如青霉素能致死豚鼠,阿司匹林能毒死猫。但我觉得最为有趣的是,通过“实验”,医学是怎样慢慢转变为一门科学的。
##老西医也不见得真
本书指出在十六、十七世纪,庸医、江湖骗子在西方同样大行其道,贩卖包治百病药丸的走方郎中,观察人的尿液即可诊病的“大师”、用磁石为人治病的医生、用汞和锑给人治病(不治还好、一治更糟)。而且有些医生存心良善,但由于个人经验有限,往往也会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比如Samuel Thomson(1769-1843),其所著的《Physick for families》,虽然不乏“一分预防强于十分治疗”这样的真知灼见,但也有“寒”导致“闭汗”而成为万病之源这样的观点。说到药剂,西方人挖掘草药、以形补形的做法同样源远流长,比如英国草药医师John Gerard于1597年发表了《植物志》(Herball)内就有大量这样的例子。
##解剖与实验
本书第一篇就讲解剖(autospy),并强调这是医学发展的根基。这一篇内容写得十分戏谑,看似一致在讨论当时的医生如何千方百计收集供解剖的死尸,但其实重点在于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获取正确的知识:
例如18世纪的医学家John Hunter先生对他学生琴纳就说:“你没有答偏,但为何空想,为何不做实验试?”这位医生说到做到。他提出了一个假说,认为淋病和梅毒是一种疾病的两个阶段,于是自己给自己移植了硬下疳,九死一生侥幸活命,最终说明这种假说是错误的,唯一成就是硬下疳被命名为“亨特式硬结”。
##对照组
本书提及了在现代医学发展的早期,对照组是如何用来证明结论的:在18世纪,John Hunter就针对“淋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做了对照组实验。一组病人采用了通常的治疗办法,另一组仅给予用面包卷做成安慰剂药片。而航海医学之父James Lind在HMS Salibury号上所做的实验就更为细致,他对24个症状相似的病人开展正交性对照组实验,最终得出了“新鲜的橙子和柠檬能治坏血病”这样的真理。
##调查统计,确定相关性
本书第六章“渴望疾病”中介绍了十九世纪英国医生John Snow在应对霍乱疫情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推断传播途径的成功案例。John Snow根据公共卫生部门整理的病人死亡统计表,在地图上逐一标注,发现患病与否取决于饮用水来源,于是得出推论霍乱是通过受污染的饮用水传播的,而不是“瘴气”。
与此同时,本书作者也指出:
医学研究固有的危险,来源于医学研究的结论有赖于外在因素与特定疾病的相关性。这导致同样的统计分析的方法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同样是研究霍乱传播途径,德国科学家Max Pettenkofer绘制了德国霍乱传播的地图,发现患病者主要在潮湿低地,于是依然坚持“瘴气说”。
##现代技术推进医学发展
### 用显微镜确定病原体和寄生虫传播途径
最终确定霍乱传播的途径的是德国科学家Robert Koch。他和他的助手借助显微镜发现了霍乱弧菌。并通过从受感染的动物上分离——在培养皿中培养——接种到健康动物上证实的过程,陆续确定了炭疽、淋病、麻风、肺炎、伤寒和梅毒的病原体,为抗生素、疫苗研究铺平了道路。
与此同时,显微镜也在研究血吸虫、肠道钩虫、疟原虫的传播路径、在人体内的寄生路径方面大显身手。如果没有显微镜技术的成熟,本书中为了研究这些寄生虫而吃尽苦头乃至丧命的科学家就无意义了。
###用化学方法确定药物组分
在运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药物之前,化学在测定已知药物的有效组分也居功厥伟。本书指出安全用药的前提是确定剂量,而确定剂量有赖于提纯。当化学对于混合物组分分析较为成熟后,1803年,德国药剂师Friedrich Serturner逐步摸索出了系统分析药物组成,确定活性成分的方法:提纯了鸦片,发现了吗啡。
### 放射医学确定人的生理机理
本书记叙了伦琴先生发现X射线后,它在医学上的作用马上就被人重视,发明了运用钡餐诊断胃肠疾病的方法。但是对心脏就没有合适的办法。德国医学家Werner Forssmann创造血管内导管技术,并在自己身上实验,从而先后实现了对心脏的直接给药、发明了心内壁显影术,开创了血管成形术。
通过以上例子,我觉得现代医学的思考方式、探索方式、工具手段都是和现代科学技术极为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部分。
#作为小品文来欣赏
本书是典型的英国小品文,讲求的就是举重若轻,妙趣横生,而不是系统完整的把某项科学知识解释清楚。本书的重点也在于人的勇于冒险、无私奉献,不在于讲解具体的原理。要想对本书涉及的技术有所了解,应该去读《众病之王:癌症传》、《基因:亲密的历史》(讲遗传病)、《心外传奇》这样的书。
医学是一门极为高深专精的学问。网上教学有教编程、力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电子技术的,文学、历史学之类更是不胜枚举,但没有敢讲医学的——大概是怕我这样的人一知半解,反成大患。
#一点小教训
本书提及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型紫癜是一种如此可怕的血液病,我曾有位同学患此病,当时我无知,读了这本书才非常佩服他。本书也教我一个乖,眼科医生用检眼镜一闪一闪照我眼球,是在看我眼底的毛细血管(浦肯野树)。
#附记
本书收听自静雅思听,感谢阿拉伯的海伦娜提供文本,以便确认众位科学家的姓名。本文主要是内容摘抄,这是因为本书讲的是专门学问,不方便我不懂装懂、大放厥词。

此条目发表在读书笔记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