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观影笔记

2017年7月2日,我去百丽宫电影院看了《明月几时有》。本片由许鞍华导演,是建党96周年暨香港回归20周年的献礼片。本片讲述了以刘锦进(刘黑仔)、孔秀芳(方姑)为代表的东江纵队港九大队与日寇战斗的故事。我觉得本片有如下优点:
一.静水流深,刻画普通人的伟大。本片的主线是方姑和她妈妈如何走上抗日道路的。她和母亲相依为命、感情极深。但她妈妈被日寇抓获后,她开始竭力想营救。但在踏勘现场后觉得牺牲太大而被迫放弃了。如此感人的清洁,本片并未煽情。仅用方姑的一段独白,一个哭到下蹲来体现。这样更让人感到忠孝不两全的无奈与壮烈。
二.背面敷粉,展现战争带来的苦难。本片仅用一具饿殍,一场轰炸直接展现平民的伤亡,但有大量的侧面描写让人感到平民生活的艰辛。例如在方姑表姐的婚礼上:能做“全合人”的司仪如此稀缺,以致两家合用一个,说明大量平民伤亡;米如此珍贵,连撒米仪式都无法进行,说明粮食的短缺;宾客如此困窘,经理茶房得极无礼貌地点着人头数餐具。我想,正是由于在日寇铁蹄下民不聊生,更由于党杰出的宣传、组织工作,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才会加入抗战队伍,民族解放统一战线才会越发壮大。我觉得这比“绿林好汉”、“江湖异士”、“纨绔子弟”、“黑道大佬”抗战现实得多,符合实际得多。
三.草蛇灰线,前后呼应严密。本片不像一场戏剧、更像一篇散文。除了方姑前后两次吟咏茅盾先生的《黄昏》选段外,有几处我觉得独具匠心:一是先有日本宪兵大佐脚踝处剑伤的特写镜头,之后大佐说明这是成人礼。二是张咏贤前面自我介绍在教会学校念书,后来被捕入狱对着镜头祈祷。三是1942年日军甫入香港时志得意满,喝令钢琴师改弹《苏州之夜》,到44年自感大势已去,唱起思乡的歌谣。
四.抚今追昔,使观众融入剧情。本片的序章“营救文化人”结束后,主线就转入香港最后一位在世的东江纵队成员彬叔的访谈中。后面的故事都可视作老人在讲古。访谈结束,彬叔又重新跨上的士,搵食去了。我觉得这就把英雄就在普通人之间的主题描绘得很深刻。
五.神完气足,镜头处理赏心悦目。本片的空镜头拍摄得非常优美。除了评论者极为称道的从一片苍茫的岛屿摇到繁华的维多利亚港之外,我觉得这些镜头也很好:比如郁郁葱葱的岭南风光,让我联想到“花香之地无和平“。徘徊飞翔的海鸥,让我联想到”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追求自由的旷达。我觉得这些镜头很美。
网上很多评论说该片冗长,剪辑混乱,剧情单薄。而且本片未能在今年5月举办的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但我个人觉得蛮好的。

此条目发表在Uncategorized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