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这是我读的阿兰 德波顿先生的第二本散文集。在本书中,德波顿先生反复不断探究旅行的艺术是什么,他用几位旅游工业诞生前的旅行家的经历为比照,对照自己的心境,从而获得更深一层的觉解。人们都称赞他是用哲学的目光来观照生活,所以文章极具思辨性,是培根的传承。
** 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
旅行的意义,在旅游工业兴盛之前,往往是以拓展见识、寻找自我为目的的。英国的中产阶级子弟往往在读完书之后总要做一次欧洲漫游,”去寻找艺术、文化和欧洲文明之根”(摘自维基百科)。我想主要还是要各处比比看看,去发现新的生活方式,去看看哪种更适合自我。就像鲍斯维尔在伦敦一样。在本书中,福楼拜远行埃及就是为了去找寻他心目中的东方。而德波顿先生到了荷兰,从飞机场一块指示牌的设计到成排的公寓房,他觉得十分亲切,因为这正合自己的理想:
有一条街,每幢公寓看来都一模一样,我在一户人家的红色大门口驻足,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自己能在那里度过余生。<第73页>
** 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但这是非常难得的。大多数人都要谋生,生活总有许多不得已。去风景胜地度假旅游,比如华兹华斯的湖区、比如凡高的普罗旺斯,透过诗人和画家的作品,旅游者能够看到更多的美。比如作者去普罗旺斯旅行,开始的时候,他觉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尽管风景并不难看,但在一段时间的仔细观察之后,我却找不到传言中充满魅力的景致。
作者开始读一本大部头的关于凡高的书,后来参加了“凡高的足迹”的旅游项目。他跟随导游在阿尔勒镇附近游览,每到一处,导游将她随身携带的大画册展开,让人们比照看凡高的画和现实的风景。九十年后,风景依然,美超过人寿、也就成了永恒。
所以作者开始在旅行途中带上了素描本,他要用绘画督促自己更仔细地去发现。
** 逃离枯燥的生活
可惜,人们往往凑一个假期,迫不及待地逃城而出,往往是为了逃避自认为枯燥的生活。比如开始的时候,作者和他的M两个人一起去了巴巴多斯,加勒比海的度假胜地。可是去了之后,才发现真正萦绕人心、使他想一走了之的,往往逃都逃不开:他和女友的情感纠葛。有的时候,去了非常有名的地方,比如西班牙的马德里。结果对风景“无感”,让他感兴趣的是“肉多菜少”、”人名极长“。有的时候,极为枯燥的地方,比如伦敦船坞区,他通过去看、去想,也能获得享受。
** 收尾
本书中有许多精细入微的哲学思辨,用文学的语言写出,并不像我写的这么干巴。以后再读的时候,希望能写深刻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