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自己看过的语言类喜剧艺术分为如下几类:
一种让观众笑话表演者扮演的剧中人。像小沈阳的单人表演。我想这是“二人转”、“对子花鼓”一丑一旦的传承。比如他身穿花裙上场,声称别人见了他有一种大海的感觉。人们之所以发笑,大体是因为笑剧中人那古怪而不合情理的表现。
一种是让观众笑话捧哏演员。诸如郭德纲和于谦的返场小段。根据郭德纲的说明,“要用最快的方式把观众带到故事中来”。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捧哏的“于谦的父亲王老爷子”、“于谦的夫人铁锤”就成了种种故事的主角了。
一种是让观众笑话不在场的第三人。比如周立波的海派清口。笑话吃大蒜的。一般来说观众和演员知识背景相近,大家对同样的事务都有优越感。
一种是笑话世俗、笑话看上去不能笑话的东西。比如相声瓦舍的作品,诸如东厂仅一位、阿里山论贱之类的作品,借古讽今的寓意也不必多讲。我最喜欢的“八街市场”那段。影剧六村的棒球比赛原来是比着北伐战争的过程演得。这和五十年代的台湾外省一辈,白天上“北伐战争”的历史课,晚上听少棒夺冠的广播真是合拍。这讲得不再是笑话,这是旧日时光了。
一种领着观众笑话自己。比如黄子华的栋笃笑“无炭烧”一段。在经济不景气、户户负资产的情形下,直接点出观众心中的苦痛——想要一氧化碳中毒以自毙,都已经到了没钱买炭的地步。还有诸如挂了风球就熬夜打麻将,台风没来还得打起精神去上班,观众真是在笑声中面对“惨淡的人生”了。
-
近期文章
近期评论
文章归档
- 2025年9月
- 2025年7月
- 2025年5月
- 2025年4月
- 2025年3月
- 2024年9月
- 2024年8月
- 2024年7月
- 2024年2月
- 2024年1月
- 2023年8月
- 2023年7月
- 2023年6月
- 2023年5月
- 2023年4月
- 2023年1月
- 2022年12月
- 2022年11月
- 2022年10月
- 2022年7月
- 2022年6月
- 2022年5月
- 2022年4月
- 2022年3月
- 2022年2月
- 2022年1月
- 2021年12月
- 2021年11月
- 2021年8月
- 2021年2月
- 2020年12月
- 2020年9月
- 2020年8月
- 2020年3月
- 2020年1月
- 2019年10月
- 2019年4月
- 2019年3月
- 2018年12月
- 2018年11月
- 2018年10月
- 2018年9月
- 2018年7月
- 2018年5月
- 2018年4月
- 2018年3月
- 2018年2月
- 2018年1月
- 2017年12月
- 2017年11月
- 2017年10月
- 2017年9月
- 2017年8月
- 2017年7月
- 2017年6月
- 2017年5月
- 2017年4月
- 2017年2月
- 2017年1月
- 2016年12月
- 2016年11月
- 2016年10月
- 2016年9月
- 2016年7月
- 2016年4月
- 2016年2月
- 2016年1月
- 2015年12月
- 2015年11月
- 2015年10月
- 2015年9月
- 2015年8月
- 2015年7月
- 2015年2月
- 2015年1月
- 2014年12月
- 2014年11月
- 2014年10月
- 2014年8月
- 2014年7月
- 2014年5月
- 2014年4月
- 2014年2月
- 2014年1月
- 2013年12月
- 2013年10月
- 2013年6月
- 2013年5月
- 2013年4月
- 2013年3月
- 2013年2月
- 2013年1月
- 2012年12月
- 2012年11月
- 2012年10月
- 2012年9月
分类目录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