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书》是二十世纪初的日本作家冈仓天心写的。本书主旨是向欧美上流社会人士介绍日本茶道。书的线索是茶,但涵盖了茶道、庭院设计、陶艺、插花等若干艺术门类,对于这些艺术中基于日本禅宗的美学思想也有所介绍。切入点选的又是东西方都喜爱的茶,写得非常成功。
读完本书,我想到了一个词——侘寂(wabisabi)。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侘寂说的是用外观朴实、制作精良的少数物件来体现出清冷和寂的美感来。在知乎中有这样一个问答——如何理解侘寂(wabi sabi)?,说得更加透彻。在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于茶室的描写,把这种美学取向勾勒得极为清晰。
“茶室只是时兴之所,满足于宾客聚会所需要的美感”。完全不做多余的装饰和摆设。要看花只摆一支时令,要赏陶器只摆一尊,像博古架这样的东西并不会使用。但仅选择了最好的精品,在简单朴素下隐藏着极深的巧思。
当然,一旦发展到极致,就不太容易被理解了。比如用沙子代替水,用石头表示岛的枯山水。
正如《海豚湾》的主创人员所说:“看不出有什么看头”。
本书作于1905年,当时日本艺术也开始深刻地影响西方艺术。比如浮世绘对于印象派的形成就有一定影响。
梵高、马奈、莫奈、德加等印象派画家为什么都受到浮世绘的影响?这影响是什么?。我猜想,当时欧美上层人士看冈仓天心的作品还是着眼在异国情调上,还没有看到这样的文化本身有着巨大的价值和生命力。
我来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有一本通俗小说叫《战争与回忆》,讲述的是二战的故事。其中拜伦当潜水艇艇员的时候,漫想自己知道的敌人——日本,他想到的依然是浮世绘、绢人这样的东西。而一位名记者则说出了当时普通人对日本的印象:“绸做的衣服、纸做的房子、木头做的飞机。”这已经是《茶之书》出版三十五年后的事情了。
可见让外国人了解日本文化有多么困难,难怪冈仓天心先生在本书中有这样的愤懑之语:
要么把我们想成以莲花的香气为生,要么就是相信我们以蟑螂老鼠为食。
文治不通,全凭武功。借日俄战争胜利的东风,新渡户稻造先生的《武士道》成了外人关心日本的着眼点。正如冈仓天心所说:
“西方世界近来对日本的兴趣,也只是针对‘武士道’——这项让日本军士对自我牺牲如痴如狂的‘死的艺术’,却很少注意到深深代表‘生的艺术’的茶道。”
可 其实“茶道”和“武士道”说到底是日本文化的两个侧面。我从《茶之书》最后一章“千利休最后的茶会”中同样嗅出一丝取义成仁的武士道气味。这矛盾的两面统 一就要到占领军教科书——《菊与刀》中予以解说了。可惜虽然解说得十分清楚明白,但却给人留下了“日本人的心智只停留在十二岁”的误会——说穿了就是中二 病。
日本人打破这一谬见的办法,并不是像越南现象学家陈德滔先生那样,精研你们的学问,还比你们好得多。反而是“你们那一套、只是故弄玄虚,说穿了不过尔尔。”比如筒井康隆先生的《文学部唯野教授》。不在这些玄学上过多着力,反而在器物层面上精益求精,于是招来了这样一位信徒:
引自《乔布斯·苹果禅》,卡勒布•梅尔比著。这回可真是侘寂了。
从冈仓天心先生写《茶之书》和新渡户稻造先生写《武士道》,到乔布斯先生创造苹果手机,过去了一百零二年。日本的形而上最终影响到了欧美的形而下。我想冈仓天心知道,应该会高兴的。
让外国人了解本国文化,避免因偏见而起傲慢,因傲慢而起冲突?著书立说当然不错。比如林语堂先生用英语写了《吾国与吾民》反响也很好。可惜在外国人交往中,我们总有点心不在焉。要不就是像隋炀帝招待西域来客,吃饭不要钱,用绢帛缠树。要不就是出口茶叶里还要掺泥沙(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出口茶叶卫生检验及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质检食函(2001)624号)。这样一来,外人一看,还是孟德斯鸠对中国说的准。(储成仿:孟德斯鸠对古老中国的剖析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