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
《大中东纪行》是台湾学者张信刚教授在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区域内游历的一本游记汇编。自1963年张教授造访埃塞俄比亚到2011年重访希腊,张教授利用讲学、访问、度假等机会走遍了地中海两岸,探访了伊斯兰、基督教、犹太教留下的丰厚遗产,与中东的居民广泛交流,形成了自身对中东文明的深刻认识。张教授退休后,在清华大学开设《游走文明之间》的课程,说明他作为一名非专业人士,其知识水平已受到社会科学学术界的一定认可。所以这本书虽然是游记,但史实、论证大多站得住脚,对于我了解中东文化是很有裨益的。
由于我听的是静雅思听的朗读版本,手头没有文字版查对核实。所以下述记录颇多错讹,不足为信,仅供我个人参考。
** 地理决定历史
地理因素对于历史发展至关重要。中东地区位于亚非拉三大州之间,即使没有石油,依然是控制航运、东西交流、民族迁徙的战略要地。在历史上,美索不达米亚是世界文明最早的发源之地。大马士革建城达到六百年。波斯帝国、希腊在小亚细亚的殖民、罗马扩张、东西罗马分裂、阿拉伯帝国兴起、蒙古席卷欧亚、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建立和崩溃,无数民族在地中海两岸上演了一幕有一幕的活剧。
也许对世界历史影响更加深远的是,亚伯拉罕三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在此处创立并随着四通八达的航路通往了全世界。而各地的货物、人民和文化也汇聚到此地,留下了丰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果说日本的历史是奔流不息的大河,那中东就称得上是河网纵横的湖区了。
从中东每一个小地区来看,地理对于历史的形成也有极大的影响。
———比如阿拉伯半岛是大片的沙漠和沿海岸线的绿洲。在沙漠中游荡生活的贝都因人在严酷的环境下形成了坚强的政治、军事集团和严苛的律法,最终成为了阿拉伯半岛的主宰。
———再比如马格里布四国由于三道山梁的分隔,在山梁之间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区域,而身居撒哈拉沙漠北边缘的柏柏尔人直到现在还保留着自己的语言(张教授亲自探访过)。
———又比如摩洛哥地处大西洋边缘,和西拔牙、马耳他隔海相望,在历史上和欧洲交流最为频繁,所以有“根在非洲、枝在欧洲”的说法。
———又比如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三国虽然地理相近、文化类似、经历相同,可由于身处南高加索山区,山岭沟壑纵横、交流不便,导致龃龉颇深。美国想要将阿塞拜疆巴库的石油通过亚美尼亚管道直接引往土耳其,然后直接出海。可由于亚美尼亚侵占阿塞拜疆领土,亚美尼亚和土耳其又有血海深仇,导致始终难以奏效。外高加索始终有俄罗斯的身影。
** 历史呈现文化
听完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穆斯林(和平的人民)是极其富有创造力的。比如在正统伊斯兰教的基础上,融合突厥人带来的萨满教的仪式,形成了用歌唱、舞蹈、默想、打坐感悟真主大道的苏菲派,形成了一个一个教团,孕育了著名的学者,创作出了优美的诗歌。
许多著名学者的坟墓历经几百年依然在,当然和当地气候干燥有很大关系,当地人尊重学问知识也是很大的原因。先知说:“知识远在中国、也应求之。”阿巴斯王朝也通过将希腊经典运往巴格达,翻译为阿拉伯文,保留了大量的知识。
而且伊斯兰诸民族(尤其是波斯)注重贸易,与东西方交流丰富,在细密画的创作中就吸收了龙、浮云、花卉等很多中国画的内容。
我想正如反犹主义不能概括基督教,瓦哈比派也不能概括伊斯兰教。虽然伊斯兰教由阿拉伯人创立,但波斯人、突厥人甚至斯拉夫人都对整个伊斯兰文化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印度、东南亚的影响这本书没有写,我也不知道)。
** 文化决定未来
但极为不幸的是,诚如本书所说:“现代文明发源于西欧新教世界”,而伊斯兰文明由于阿巴斯王朝为蒙古大军所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又裹足不前、莫卧尔偏居南亚次大陆,跟不上形式。以英国人为代表的欧洲人对中东地区有细致入微的观察认识,而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阶层过于自傲,没有对工业革命后的欧洲人有充分的认识。结果奥斯曼土耳其被瓜分,而且各国在划分势力范围的时候,为了分而治之,留下了一系列历史问题:
——比如意大利把自己的势力范围一组合,让只知有部落不知有民族的人民形成了利比亚。
——比如法国人刻意扶植阿拉维派,统治人口占大多数的逊尼派。
——再比如把迦南再许给上帝的选民。
但除了外因,我想中东人民对于到底怎么应对中山先生所谓的世界大势,也有点吃不准。凯末尔先生的世俗化是走成功了,阿尔及利亚成功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第一步,下一步却打成了十年内战。纳赛尔的“阿拉伯社会主义”取得了收回运河的巨大胜利,可却形成了埃及、伊拉克、叙利亚的三国军事独裁。霍梅尼“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可内部好像很紧张。伟大的成就成为了巨大的包袱。当然海湾几国购买现代化轻松愉快,不过这是真主的恩赏,大部分人还有自己的路要走。
** 阿拉伯之春
张教授在开罗美国大学访问时,他注意到两点,一对在美国接受完博士教育的教授夫妻,对未来并不乐观;一位学校派给他当助手的女研究生,最看重穆斯林这一身份。这给埃及的阿拉伯之春做了生动的注解。
我们用西方的透镜来看,以为他们要民主,原来他们要公平。可是资产者、高级军官、上层知识分子有了伊朗革命的殷鉴,也不相信穆斯林兄弟会能成为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那样,既懂街头政治又懂议会政治的政治集团。还是军政府靠谱。
但是妇女的头巾——这真是阿拉伯世界的风向标越戴越多。比如张教授的女助手下面穿牛仔裤,上面戴头巾。乃至世俗化的骑手土耳其,西方化精英中心海峡大学都有女生戴头巾。大中东地区的保守化,希冀从伊斯兰传统中找寻社会和平稳定、民族独立的窍门,这种思潮也在影响着整个伊斯兰世界。
张教授观察到问题的另一方面:他乘坐飞机离开德黑兰,飞机一超出伊朗国界,妇女们纷纷摘除头巾、开始涂口红,有的甚至进了洗手间换上高级时装。他认为伊斯兰化只是一个风潮,”未来的走向,终将掌握在这些能坐飞机去外国的人身上。“
我觉得希望世俗化、西方化的资产者和希望从伊斯兰中找寻慰藉的普通群众想法并不一致。比如张教授在叙利亚的导游对“能坐飞机到外国去的人“就颇有微词。据这位导游说,海湾国家和伊朗等产油国的富裕男女,在本国受制于礼法,一到外面就放浪形骸,娶一个星期乃至一天的“临时妻子“、”临时先生“,颇令这位导游不齿。我想,开明资产阶级不满教权横行,却和群众因贫富悬殊、见识有别而隔阂颇大,这也是世俗化以及现代化难以维继的原因之一。
** 结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张教授极好地践行了这一古训。他充分利用自己作为知名学者在各地讲学的有利条件,收集资料、学习观察、和当地人交流,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他是生物医学专家,写起游记来,和葛建雄等知名历史学者不遑多让,令人钦佩。
-
近期文章
近期评论
文章归档
- 2024年9月
- 2024年8月
- 2024年7月
- 2024年2月
- 2024年1月
- 2023年8月
- 2023年7月
- 2023年6月
- 2023年5月
- 2023年4月
- 2023年1月
- 2022年12月
- 2022年11月
- 2022年10月
- 2022年7月
- 2022年6月
- 2022年5月
- 2022年4月
- 2022年3月
- 2022年2月
- 2022年1月
- 2021年12月
- 2021年11月
- 2021年8月
- 2021年2月
- 2020年12月
- 2020年9月
- 2020年8月
- 2020年3月
- 2020年1月
- 2019年10月
- 2019年4月
- 2019年3月
- 2018年12月
- 2018年11月
- 2018年10月
- 2018年9月
- 2018年7月
- 2018年5月
- 2018年4月
- 2018年3月
- 2018年2月
- 2018年1月
- 2017年12月
- 2017年11月
- 2017年10月
- 2017年9月
- 2017年8月
- 2017年7月
- 2017年6月
- 2017年5月
- 2017年4月
- 2017年2月
- 2017年1月
- 2016年12月
- 2016年11月
- 2016年10月
- 2016年9月
- 2016年7月
- 2016年4月
- 2016年2月
- 2016年1月
- 2015年12月
- 2015年11月
- 2015年10月
- 2015年9月
- 2015年8月
- 2015年7月
- 2015年2月
- 2015年1月
- 2014年12月
- 2014年11月
- 2014年10月
- 2014年8月
- 2014年7月
- 2014年5月
- 2014年4月
- 2014年2月
- 2014年1月
- 2013年12月
- 2013年10月
- 2013年6月
- 2013年5月
- 2013年4月
- 2013年3月
- 2013年2月
- 2013年1月
- 2012年12月
- 2012年11月
- 2012年10月
- 2012年9月
分类目录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