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漫长的一天》读书笔记

#引言

本书是时任日本《文艺春秋》执行主编的半藤一利先生于20世纪七十年代撰写的一本传记文学。此书描写了1945年8月14日正午到8月15日正午期间,日本统治集团决定正式投降的前前后后。

本书以裕仁天皇召集铃木内阁,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启幕,详细描写了历次决策会议经过和裕仁宣读终战诏书的经过。与此同时讲述了时任陆军大臣的阿南惟几接受命令并自杀的详细过程。另外,介绍了三起军人抗命的起义或者暴动事件——即宫城事件、厚木航空基地反乱事件和佐佐木武雄大尉领导的焚烧要人官邸事件。

#大体感受

本书对于日本帝国统治集团是抱着崇敬的态度的。本书中裕仁天皇乾纲独断,为国民不惜牺牲;铃木贯太郎首相老成持重、政治手腕娴熟;迫水永常书记官长机智敏锐;海相米内光政和外相东乡茂德力主和平,简直是和平使者。而本书主角陆相阿南惟几更是完美践行了武士道。正由于裕仁天皇乾纲独断,内阁一致、陆海军奉诏惟谨,最终成功终战。日本国从大日本帝国走向和平、自由、繁荣的新时代。日本战败了,但大和魂永存。

更为难得的是,青年将校是严格执行明治大帝颁布的《军人敕谕》的。他们又拿出了“五·一五”、“二·二六”的气概,开始搞军事政变了。其中一位军官说得很好:

“南美的巴拉圭战至人口死亡百分之八十,芬兰如此、我们的敌国中国也如此。如果我国自诩为神州,却连本土决战的勇气都没有,如何能够对得起神风特攻队的英灵!”

而且以(左火又田)中健二、椎骑二郎等人发动宫城事变,占领皇居,劫持天皇、找寻录音带、向全国讲话三项企图均失败后,在散发传单阐明心意之后,毅然自杀。确实是求仁得仁。虽是战争狂人,但确实称得起豪杰之士。

除了统治集团上下两层均展现出“我们日本人、说到底就是不服输”之外。由于美军、苏军均未直接进入本土,终战是井然有序完成的。在御前战争指导会议确定接受波茨坦公告、内阁会议第一次讨论无果之后,8月14日上午第一次召开内阁与御前战争指导联席会议,中午召开皇族会议,下午召开内阁会议、终战诏书签发,枢密院会议确认。明治宪法的原则得到了完整的实施。给我这样的门外汉的感觉就是——确实是终战,一点都没有纳粹德国那边的崩溃。

#另一方面的事实

但问题还有另外一方面。统治集团视国民性命如草芥。随着一系列离岛争夺战的失败,东京、名古屋等地遭到了美军的战略轰炸。由于当时的房屋大多为木制结构,许多平民是被活活烧死的。特别是两颗原子弹爆炸之后,三四十万军人平民死亡。此时陆相提出的附加条件还是——“国体”问题,即维护天皇和他爪牙地位的问题,以及保持陆军十个师团的问题。对于普通军人、平民的死亡,统治集团是不关心的。

决定投降之后,承担战争责任又成了大问题。肯自杀了事、为帝国殉葬的确有其人,如陆军大臣阿南惟几、海军军令长大西泷次郎中将(神风特攻队的始作俑者),杉山元元帅、本庄繁元帅、东部军田中军司令官。但由于裕仁的战争责任没有被追究,很多人可就背靠大树好乘凉了,比如岸信介总裁。

更为令人气愤的是,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是犯罪,所以东条英机是头号战犯。但一贯积极支持大陆政策,侵略中国甚为得力的,只除掉一个土肥原。像吉田茂这些人摇身一变,成了力主和平、英美亲善的稳健政治家了。

我想,日本统治集团没有被像纳粹集团一样一扫而光,日本也没有阿登纳那样的老反对派,是造成战后日本无法与昭和时代彻底割裂的一项原因。作为一名中国的国民,我得明白日本国民热爱和平,并不是厌恶战争、而只是厌恶战败(《永远的零》应该找来看看,而且《拥抱战败》而不是《拥抱和平》的题目取得也颇有深意)。为了保持长久和平,应该具备使其战败的能力。

#但日本人是值得钦佩的

本书中有一段景物描写,我个人觉得是挺有深意的。8月15日正值仲夏,1945年8月15日东京旭日东升,万里无云,阳光耀眼。大和民族是以太阳为图腾的。因为太阳每天都会升起,意志消沉颓败不合日本国民的意。

如铃木贯太郎首相所言:“老人们完成使命,该退场了;新时代的日本将是年轻人的舞台”。而战后这一代日本人确实不负先辈之望。正在东京被炸平之时,朝永振一郎先生正在计算QED。深井大、盛田昭夫正在准备创业,吉田学校的一班学员正在外务省、大藏省准备掌权。他们很快就要创造出一个比昭和日本更加绚丽的新日本。

#题外话

##开会应该学《罗伯特议事规则》

在天皇圣断下达后,《终战诏书》的讨论延续了7个小时。为什么会这么长,第一是人员不齐。各大臣尤其是陆相、海相需要回省厅和要员商议。第二是没有好的议事规则。比如陆相和海相就使用“战局日非”还是“战局未见本质好转”相持不下,长达一个小时。第三是铃木首相真把自己当西洋会议的主席了,一点不发言。

我想这样的长会既折磨人、又没有意思。大家应该学学《罗伯特议事规则》或者《南塘十五条》。

##记笔记的好习惯要学习

日本国民文化程度高,记笔记的习惯是很普遍的。比如在御前战争指导会议上,天皇的口谕就有官方纪录、东乡外相纪录、米内海相纪录几种版本可以相互映证。此外很多士兵、天皇侍从、记者、平民都有记日记的好习惯,使得很多历史事件都被翔实的纪录下来(比如大名鼎鼎的《木户幸一日记》和中国方面重视的《东史郎日记》)。

我觉得这个习惯我应该学习。我亲历哈尔滨自来水断水四日事件,现在想来却十分模糊了。挺遗憾的。

##日本人办事很细致

凭借翔实的基础史料,加上《文艺春秋》强大的编辑力量,这本书写得是十分扎实的。有名有姓人物200余人,连天皇录音时哪些人在场这种问题记得清清楚楚,我想当时肯定有台帐,25年之后才能写出这么翔实的资料。

日文是十分值得学习的一门文字。能够学会这种认真细致的百分之一,也是很大的进步。

本书听自静雅思听。

此条目发表在Uncategorized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