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上瘾五百年》是美国作家约翰·卡特莱特撰写的一本历史学普及型读物。这本书主要描述了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来,自烟草为代表的致瘾性药物成为全球性的消费品,接着精神刺激类药品为人滥用,主流社会先大力推广、然后重税攫利、接着强化禁止,直到难以措手的简要历史。
这本书的绪论部分写得十分精到完善,读完这一部分,读者就能把握全书的主要论点和论证过程。所以大段地摘抄提炼”主要内容“好像画蛇添足。但与此同时,由于作者从公共政策、医学、政治学等多个方面分析致瘾品泛滥的问题,而我没有受过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系统训练,我没有办法批判性地研读这本书,写不出有价值的东西。下面仅就我感兴趣的几个点写一点粗浅的感想。
##我的一点感想
### 精神刺激品发展路线图
在知乎上,已有答主简述了毒品的进化方式,下面我使用本书中的例子转述如下:
首先有一种植物(罂粟),然后人们蒸煮提炼(鸦片)、化学家详细分析了其中的有效成分(提纯出吗啡,效力已远胜鸦片)。接着有机合成化学发展,人们对提纯物进行了改性(在吗啡上添加两个小乙酰族、形成海洛因,效力达到了吗啡的四倍)。与此同时,药理学高度发展,人们认识到原来是生物碱能刺激脑部,研制了全合成新产品(羟戊甲吗啡,效力达到吗啡的上千倍)。
伴随这一过程,在《通天塔》中,阿富汗老妇用来缓解女主人公枪伤疼痛的鸦片烟就进化成为效力极为强大的毒品了。真正的毒药,一旦尝试只会导致死亡。
但是本书的主题是”致瘾品”,比起“毒品”宽泛得多,酒精、咖啡因、烟草也在本书的分析范围内。与鸦片相同,咖啡因致瘾品的一个代表可乐,其实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
首先有一种植物(可乐果),人们蒸煮提炼将咖啡因掺入酒中,制成彭东法国古柯酒。因为酒精受人反对,商人在其中添加咖啡因结晶粉,用橘精掩盖剩余的苦味,制成了可乐饮料的原型。一种行销全球的饮料不能依赖一种地方性植物,于是可乐进入全合成时代,由人工合成的咖啡因和香料共同制作。
总之,致瘾品往往从植物开始,到全合成为止。当然有的时候发展到一个阶段就不向前了,例如香烟产生之后并没有带来尼古丁贴片、大麻发展到大麻烟为止。还有倒过来的。例如从古柯叶发展到可卡因,提纯成为Crack,但由于价格太昂贵,所以在中美洲又开始掺杂质向外卖。还有一个不恰当的例子。比如西地那非转变为各种”天然不掺化学成分”的增强”肾动力“的补酒。
### 自用亡身、群用亡族
本书引用了其他研究者的论述,指出从区域上来看,越容易获取瘾品的地方成瘾人口越多。从人群上来看,年轻、单身、人际交往偏少,缺乏体质上或文化背景上的防范机制,已经在使用其他瘾品的人越容易沾染瘾品。所以我自己要格外小心。
而在滥用毒品、亡国灭种的例子上,作者没有用晚清滥用鸦片的例子。我觉得这个例子最贴切了。而是使用了北美印第安人用珍贵的毛皮换烈酒,结果导致家小饥寒交迫,人口锐减的例子。另外,作者引用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前苏联禁酒的例子,来说明官方管制在文化环境面前可能多么无能为力。但我觉得滥饮可能也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俄罗斯人均期望寿命较八十年代降低的重要原因。
总得来说,虽然本书是从中性化、学术性的角度来谈论致瘾品的问题。但所举得事例还是充分说明毒品对人和社会都有极大伤害。作为一个没什么脑子的人,我绝不能沾染这些毒品。
###核心还是金钱与权力
本书的第二部分”瘾品与贸易”,是从消费者(《享乐的陷阱》)和厂商(《逃离商品地狱》)两个角度来讲述是怎样的机制,使得瘾品贩卖成为了一门合法也罢、非法也罢,总之是不容忽视、规模庞大的产业。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到第三部分”瘾品与权力”中,统治集团针对致瘾品的不同态度,往往与它所处的产业地位紧密相连。例如烈酒在美国二十世纪初叶被禁和限制、在于它总和贫苦的爱尔兰移民联系在一起。可在法国,由于整个产业关联就业人口众多,就根本无法禁止。即是对于公认危害社会的毒品,处置方式也是一门公共管理的大学问,高关税会带来走私、严禁会带来黑市、放任自留会带来使用人数增多、外部社会成本升高、课以重税其实会导致政府鼓励支持产业发展。按照本书的说法,不论是“鸽派”、“鹰派”还是“猫头鹰派”,都有难以处置的问题。当然这还是在可以从多个角度理性讨论问题的政治体制中,才会让对同一社会问题的不同看法公开表露出来。否则的话,就只能是利益集团暗自较劲、明面政策互相掣肘了。
例如2016年2月,北京市全面执行公共场合室内禁烟,说明政府对于烟草管控又迈出可喜的一步。可与此同时,让警示性图片覆盖香烟外包装这一行之有效的做法,却无法得到有效实施。我想专卖制度无疑使得管控烟草极为困难。
##结语
本书收听自《静雅思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