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历史》的简要笔记

##引言

《基督教历史》是英国历史学家Diarmaid MacCulloch教授于2009年为一套纪录片所撰写的主持词。MacCulloch教授和BBC4台摄制组的工作人员一起用六个月的时间辗转欧洲、美洲、亚洲、非洲,探访基督教传播的历史。他们参观著名的教堂遗迹、与各个宗派的神职人员交流,观摩各种形式的礼拜活动。与此同时,MacCulloch教授就不断修订完善他在开始旅程之前写好的初稿。由于采访过程中有专业摄影师伴随,最终出版的作品配有极为精美的插图。但由于我没有机会看到这本书的纸质版,所以下面的观后感完全基于文字部分。其实与其看这本书,把这套记录片找来看一下可能更合适。但我也找不到。

 

##本书主要内容

本书简明扼要地阐述了自圣保罗向异邦人传福音起,到韩国五行宗发起灵恩运动为止这两千年来的发展史。本书共分六章,每章主题均极为明确:1.东方教会(叙利亚正教会、中国景教);2.天主教大公教会(耶稣会、圣方济各会);3.东正教会;4.宗教改革(路德宗、改革宗、加尔文宗、英国圣公会、再洗礼派);5.新教(循道宗、福音派、十二使徒教会、五旬宗);6.思想解放(斯宾诺莎、牛顿、伏尔泰、施特劳斯、两次世界大战)。通过阅读本书,我将基督教的发展历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也纠正了以前一些错误的概念。

 

##我的一点感想

### 强势文化、强势宗教

本书反复强调一个观点,即基督教之所以能够传遍全世界,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能够适应当地环境、吸收异质文化,以当地人民接受的方式传福音。为了佐证这个观点,本书举了许多例子。以传教语言而言,东正教为了向斯拉夫人传福音,专门为斯拉夫人创制了西里尔文字。以宗教壁画而言,墨西哥的圣玛利亚教堂、瓜达鲁佩教堂的壁画人物全是以印第安人的形象出现的。以崇拜方式而言,西非的十二使徒教会、菲律宾天主教都有极大的本地巫术成分。甚至连教义,都有改编的。例如韩国的五旬宗和基督爱,就吸收了佛教净土宗的“功德”、“福报”这些概念。其实对于传统的基督教神学家,这些都应称为”异端”。但正因为它能入乡随俗,才能长盛不衰。

但我觉得适应当地环境只是基督教传播广泛的一个原因。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是西欧、美国巨大的军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优势所带来的巨大动力。例如本书中所提及的天主教在拉丁美洲的传播,依靠的是枪炮。在远东地区,中国的利玛窦、南怀仁依靠的天文历法、金鸡纳霜、红衣大将军。日本的多明各会靠外科手术。到了工业革命之后,基督教传播更是有着浓厚的欧美国家背景,义和团运动就是鲜明的例证。

以无锡基督教为例。无锡天主堂始创于公元十六世纪(明朝万历年间)。当时来锡的天主教传教士紧紧抓住渔民与农民的矛盾,通过组织渔民争取权益,让天主教信仰在无锡渔民中扎根。历时五百年,教堂屡经兴废,信仰薪火相传。值得注意的是,这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的“民教纷争”不同,这些传教士没有法国领事馆撑腰。所以在锡扎根五百年,天主教始终没有上岸,教堂也修建在码头边。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无锡三自爱国教会的势力就强大得多了。从位置来看,教堂位于市中心。从配置来看,教堂、普仁医院、辅仁中学、幼稚园都完善齐备。教会抓住了医疗、教育者两个城市上层、中产阶级的痛点。所以吸纳的信徒经济实力好,社会地位高,有为教会提供了更好的资源,形成了良性循环。

更为有趣的是,在我国“扫清屋子再请客”“三自办教”阶段之后,我市的爱国教会还是吸收年青企业主、白领,甚至组织起了以企业家为骨干的“工商团契”。天主教做弥撒大多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而且随着我市推行“渔民上岸”的政策,这个五百年的教区能否长存还存在疑问。我想年轻新阶级人员参加基督教,可能还是希望过上更加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与时俱进

我一直在读好熊熊逸先生写的国学书籍,但自己根基差,读不懂。但我觉得儒学教义是按照统治阶级的需要不断修正完善。通过收听《基督教历史》的录音,我发现基督教教义也是这样。

例如君士坦丁大帝召开多次大公会议,共同统一教义,适应政教合一的需要。圣奥古斯丁的提出了原罪论,为炼狱、赎罪概念铺平道路。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为北方德意志诸邦国提供了反抗教宗的思想武器。

 

###完备的组织,进取的个人

父子相承的制度能延续三四百年,采取选举制则能长盛不衰。由于教宗是由各地红衣大主教共同选举而产生的,往往都是政治手腕极为高超的人士,能够很好的领导整个宗教,例如推动波兰变革的保罗。而且选出的人往往也能代表大多数信徒的特点。例如当今教宗就是第一位来自拉丁美洲的天主教领导人。而且天主教有教宗-枢机主教-牧区主教-神父这样一套完备的体系,所以它能历经各种变故而存在。

但能让基督教事业长盛不衰的,我想优秀的基层传道牧师也居功厥伟。例如本书中提到的循道宗创始人约翰·卫斯理用了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在英国布里斯托向矿工传福音,其诚心之力真是让人感佩。不过相较以单纯的”拯救灵魂”的传道人相比,我更加佩服那些把现代生活方式介绍给信众的传道士,例如柏格里教士在贵州威宁县石门坎的传教历程,真是可钦可佩。我想从这样的人物的身上,才真正能看出”神爱世人”。

当然更为厉害的是有进取心的个人,运用基督教这一完备组织,推进社会的进步。例如美国的马丁·路德·金、南非的图图大主教,不过比起教士的身份来,他们更应被视为政治家。

 

##附记

本书收听自《静雅思听》。

此条目发表在Uncategorized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