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不折之鹰》是英国历史学家哈莉克·科汉斯基2012年出版的一本历史著作。本书主要讲述了二战期间波兰的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和所做出的抗争。
先说苦难,二战期间波兰人口损折600万人,占到战前人口的1/6。再说抗争,波兰流亡政府组建了第1军、第2军、喀尔巴千旅;波兰地下政府组建了国家军;苏联方面组建了波兰第1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他们在南线、西线、东线打击德国侵略者,在本土还发动了彪炳史册的华沙起义。
可惜的是,波兰民族虽然英勇善战,毕竟经济落后。它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战争刚爆发,就被德苏两国瓜分;战后在雅尔塔体系下,国土整体向西迁移。当然波兰民族本身也不纯洁无辜:战前反犹,压迫东部边疆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战中做德国人屠杀犹太人的帮凶;战后又掀起反犹浪潮。
正由于这复杂的历史过程,才使这段历史书写起来尤为厚重。首先这是一段史诗:波兰人在二战中英勇无畏、不畏牺牲,让人可钦可佩。第二是冰冷的算计:英德苏美法乌波各国为了自身利益纵横捭阖,在结盟的时候算计盟友、和敌人却往往有默契。第三是可怖的罪行:最恐怖的当然是德国纳粹对犹太人进行的大屠杀,还有卡廷惨案、波兰人与乌克兰人的互相屠杀,乃至犹太人牺牲同胞苟活——在民族之林活下来的,没有善男信女。第四是切肤之痛:本书作者的父辈亲身经历了整场战争,而且本书收集了大量当事人的回忆录,使得文字描述极为生动。第五是苦中作乐: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波军还要吐槽英国厨子做饭难吃。
#主要内容
本书的内容极为丰富,全书45万字。我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做了一个年表。我没有受过历史学训练,这个表做得挺粗糙的。
#本书的写作特点
##资料内容极为详实
本书的写作过程是非常扎实的。各种事实、言论、数据都有相当明确的引证。首先是采纳多方资料,而且诚如本书所宣称的那样,由于本书是第一部全景性描写波兰二战史的书籍,所以作者能够从对多方史料的汇集比对中得到较为客观的看法。例如在论述波兰人对于犹太大屠杀的态度的时候,就把波兰人、犹太人、德国人的论述都引用了,所以出卖、乘火打劫、帮助、旁观漠视等各种事例都写到了。第二是写作恰逢其时。写作本书的时候冷战结束了,作为英国历史学家可以探访波兰、乌克兰、立陶宛等地。距离战争结束已过去63年,大量的档案已经解密了。尤其幸运的是,叶利钦总统那种“黑历史全公布”的大无畏精神使得苏联方面的黑材料特别齐备。(之后普京当政,这方面就收紧了)。第三是善于运用访谈。作者有先天的优势,她本人就出生在波兰移民家庭,父辈有很多做公务员、军官的,而且有很多世交,能够采访到当时波兰流亡政府中很多关键人物。
##较为客观的立场
首先作者是英国人,又是波兰流亡者的后裔,亲西方、亲流亡政府的立场不可避免,对于苏联的所做作为是持批判态度的。例如著名的苏联红军对华沙起义袖手旁观的事例。但即使这样,对苏联政府做得可圈可点的地方还是承认的。比如说1939年9月侵占波兰东部后,不但提供义务教育、大学教育也免费了。又比如给波兰第一集团军、第二集团军提供了很好的武器装备、也是先训练再投入战场的。又比如对于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的波兰难民也提供小学教育。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掩饰、避讳波兰人本身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诚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
“本书并不是一本民族主义研究的著作,它不会毫无原则地维护波兰政府(指波兰流亡政府)的政策或是一些个人的行为。就我归纳来说,主要有如下几点:
首先是战前趁着纳粹德国并吞捷克斯洛伐克的时候,侵略了特申地区。(特申地区的归属问题十分复杂,这里仅是说时机不恰当)。这直接导致了邻国对它的高度不信任。
第二是波兰第二共和国时期,过于宣扬波兰民族意识,压迫东部边疆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埋下了民族仇杀的祸根。
第三是始终如一的排犹反犹。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犹太人也不是纯洁无辜。但是由于犹太大屠杀的极端残酷性、再加上战后以色列的兴起、美国犹太人获得的巨大成功,导致反犹主义是绝对的“政治不正确”。所以波兰人经常被拿出来和瑞典人做比较,各种揭露波兰人当德国人屠杀犹太人帮凶的书很多。、
第四是没有抓住时机。在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的时候,波兰流亡政府有个过于乐观的打算,认为二战是一战的重演:德国先打败俄国、英美再打败德国。这样波兰就能获得更大的利益,乃至成为中欧联盟的盟主。所以当时不急得和苏联确定战后边界。而当时正是苏联最脆弱的时候,也是斯大林最容易妥协的时候。1943年苏联取得战争主动权后,波兰流亡政府想和苏联谈,苏联都不理它了。
##文字优美流畅
本书引用的回忆录部分,写得都非常精彩。例如写一个小女孩逃亡到伊朗,但是由于长期饥饿吃不了重油重味的食物只能吐出来。但吐出来又害怕主人反感,就把呕吐物偷偷地埋在土里。再比如写卡西诺战役爆发前的这段:
“11点炮火齐射前,四下一片寂静,这是我们听到了你能想象到的最动人的夜莺歌声。之后我们开始炮击,天知道有多少门大炮,在这轰鸣的炮声里,夜莺却唱得更响亮了……你都可以听到它们的歌声回荡在炮弹的轰炸声中。”
#我的一点感想
##我们不乞求自由,我们争取自由
波兰第二共和国仅仅40天就沦陷了,但波兰人民始终坚持战斗,努力光复故国。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来说,当时环境严酷,容不得人置身世外、苟且偷安,自愿或者不自愿,都得上战场。所以逃亡的难民,除了少部分妇孺老人,青壮年男子都上战场了。从主观上来说,波兰人血性足,“男人的生命中只有一件事——国家和民族,它们是无价的,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所以在法国,他们比法军勇敢;在英国,波兰303战斗机飞行队英勇到英国军人要冒充波兰飞行员来搭讪姑娘;在北非,他们和隆美尔的北非军团对峙;在意大利,他们以百分之30到40的伤亡率往前进攻。波兰人行走江湖,靠的就是一个勇字。
这也难怪现在的波兰政府拒绝再接收中东难民。人总是从自己的道德标准出发看待别人的。我想起BBC访问匈牙利,问当地男子为什么反对接收中东难民。受访者说:“这些男人见我们操棍子要揍他们,就把小孩举在前面当盾牌,一群懦夫!”当然政治、民族、经济的考量很重要,但人确实很少帮助自己瞧不起的人。
我以前总觉得二战打完,捷克死亡10万人,波兰死亡600万人,有些轻视波兰人。现在我觉得情况不同。当时捷克是相当程度的工业国,又是被德国完整侵吞的。海因利希为了充分发挥其军火生产能力,特意加以优待和保全。波兰当时是农业国,被德苏两国瓜分,可掠夺的一是劳动力、二是粮食。所以波兰人伤亡多不是由于他们不想苟全性命于乱世,实在是敌人太凶暴,只能拼死反抗。
##英雄只是权力的工具
可惜的是,波兰正处于地缘政治理论中“世界岛”的核心,“波兰问题太重要了,不能由波兰人决定”。其实关于英美苏在波兰疆域问题上,有很多倾轧、妥协和勾结,单纯地说波兰被盟国出卖也不全面。起码一场豪赌结束,在领土问题上不亏不赚罢。
此外,波兰流亡政府没有回国执政,也是作者的心结。可是它的政权基础——波兰国家军被苏军缴械。没了枪杆子、也就没有政权了。虽然波兰地下政府孤注一掷地发动了华沙起义,但是这件事有点自相矛盾。1.起义的目的是,在苏军占领华沙前自我解放,保持战后独立。2.起义成功的必要条件是苏联红军给予援助。苏联好像也不会做这种事。
##重视教育
波兰人一贯重视教育,保持后辈的民族意识。在二战中,他们流亡在英国、匈牙利的难民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初等、中等教育体系,在印度、英属非洲开办了学校。在中东的第二军,办起了少年军校,对于不适合作战的孩子办起了后勤学校(因为教师就是军官,也提供不了完善的中等教育)。在瑞士,被缴械的战俘(瑞士是中立国,不能允许波兰人从事敌对德国的行动)还读起了大学——瑞士真是人间天堂!难怪革命导师列宁在瑞士也无用武之地。尤其让我感动的有如下几点:
(1)在匈牙利的难民印制了波兰语课本,再由交通员送往其他难民点。
(2)华沙地下教师组织悄悄组织学生上课、考试。考试通过就发一张“我对你说的话很感兴趣“的纸条,战后换文凭。
(3)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难民,用菜谱教孩子学波兰文。
我想难怪居里夫人和肖邦都是在法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依然热爱当时亡国的波兰。这一点真是让人倾佩。
##远亲不如近邻
波兰在战前一直和法国关系打得火热。据德国、俄国的战略家说,波兰人总是和邻国龃龉不断,却为远方盟友火中取栗。但我觉得匈牙利人对他们确实没话说。在战前收留难民、帮助战俘逃跑。跟随德国入侵苏联(原波兰领土)对当地人也比较友善,在华沙起义的时候也保持中立。对他们真不错了。
##多民族国家要团结
本书中最让人看不起的是乌克兰人。俄国人来,帮俄国人剿杀波兰反抗分子。德国人来,做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帮凶。德国人大势已去,为了迅速占领土地,组织了乌克兰起义军屠杀东部边疆的波兰平民。
但说起来,世上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波兰人通过巴黎和会复国,分得的土地上有德国人、犹太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为了缓和国内阶级矛盾,把德国人的庄园拿出来分给无地农民。可却不动波兰人的庄园。由于商业上和犹太人竞争,所以排犹主义盛极一时。为了控制东部边疆、犒赏军官、强占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的土地,建立武装开垦团。国内民族矛盾是很严重的。正如本书中所说的:”如果1939年波兰第二共和国没有被外力摧毁,也必将从内部瓦解”。
当然,以后得看看乌克兰人如何叙述这段历史。要不然容易形成偏见。
##得有适应生活的能力
本书中有太多的颠沛流离、身不由己。到德国做苦工、流放到哈萨克斯坦的沙漠。不应征入伍,立即枪毙。几个姑娘结伴而行、步行穿越德国(当时的边界)回波兰。要掌握知识啊。
比如在西伯利亚森林中缺医少药,就得学草药学:泡松和云杉针汁可以预防坏血病;水煮柳树皮和枝是阿司匹林的替代品;山桑子可以帮助治疗腹泻。
比如逃到印度的难民,邦主送他们两只小鸡,就繁殖成了一群小鸡。后来邦主就送火鸡、鸭、乃至猪给他们,实现了肉食自给。
##三巨头不愧巨头。
虽然本书出于波兰流亡政府的立场对三巨头颇有微词。但从我这个外人看来,三个人都是当之无愧的大政治家。
丘吉尔在英军战斗力不强的实际环境下,甜言蜜语拉住波兰流亡政府建立军队。等到大局已定,又欺瞒哄骗波兰流亡政府接受战后疆域安排。
罗斯福明明不支持波兰流亡政府对战后波苏边界的诉求,但为了让波裔美国人在1944年总统选举中支持他,在选战关键期始终含糊其辞。在见国内波兰人代表的时候,嘴上云山雾罩,桌上又特地放一张二战前波兰地图,误导对方。
至于斯大林,一战获得历代沙皇未能得到的。在和波兰临时政府虚以委蛇的时候,以后一步步准备组建战后波兰政府了。波兰代表问他,那些被俘军官哪去了。他平静地回答:可能去了中国东北吧。其中种种权谋手段(仅指和外国人交锋的),就见其能力了。
我有种想法,要是老先生们管事掌权,人民内务委员部、殖民部、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还在,会不会能避免波士顿马拉松恐怖事件、伦敦恐怖事件和圣彼得堡地铁爆炸。残暴的君主专制可以比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好。
#附录
本书收听自静雅思听。文本借阅自无锡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