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阅读目的
我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了解我的上司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和他们所受过的训练,从而能为他们提供所需的服务。但读完这本书,我发现如果不掌握会计学的基础知识、没有簿记实务操作的锻炼,以我的资质不可能对审计工作有比较确切的认识。为了不让读过的东西白白忘记,还是勉强做些笔记。
#引言
《让数字说话:审计,就这么简单》是会计师孙含晖先生(网名:金十七)和他的合作者于2005年撰写的一本审计科普读物。我读的是该书的2016年修订版。本书的目标读者是刚入行的审计员和审计助理,此外还想达到向社会大众介绍审计基本概念的功用。此处的审计专指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独立审计。政府审计和企业内控审计不在讨论范围内。此外 本书主要谈的是对制造业企业的审计,对于信息服务业的审计只是略谈,没有提及对金融业的审计。
#我所理解的审计基本概念
据本书来看,独立审计的目的是验证:“财务报表真实准确地讲出了企业的经营状况”。而在成熟的企业中,架起财务报表的编制和企业经营状况桥梁的是内控系统,即如下图所示:
那审计的工作就可以分为两个大类:第1种是依托系统看系统的可靠性,即内控性测试;第2种是跳出系统看系统能否反映实际情况,即实质性测试。
内控性测试又可分为两类。第1个子类是在系统输入记录(经营状况)中抽样,看是否有准确合理的输出。比如说盘点存货、看账上对不对。第2个子类是在输出信号(财务报表、账本)中抽样,看是否有真实存在的输入。比如向各供货企业寄发函证(即确认书),看应付账款的数额是否正确。
这只是我的一点粗浅理解。不一定准确。尤其是对于实质性测试和内控性测试的不同,我没有搞懂。
#本书的主要内容
本书共分为6章:
第1章讲述了本书的写作定位和写作目的。
第2章讲述了审计的基本概念、工作流程、会计师的关键文书(业务约定书,审计报告,声明书和管理建议书),此外略微谈了会计师事务所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第3章阐述了审计的工作思路是什么,主要需要做哪些工作。
第4章按照各会计要素分别写了各要素的审计重点: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认定。
第5章是后记,第6章是结语。
本书中最有用的是第4章,这章从CEAVOP的角度详细讲述了对各个科目如何做实质性测试。
#读完本书的一点感想
##不下苦功夫,学不到真本事
本书的第4章我根本没有看懂,原因是我不懂会计基础知识,对其中提到的各种会计术语一知半解,更遑论找出审计工作的关键点了。所以最重要的是学习会计学。
##工作中要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
在本书第16页,作者提到了会计师三准则:
- 千万不要和律师说话。
- 千万不要给律师留下文字证据。
- “安达信准则”千万不要销毁证据。
在本书中,作者反复强调了如何获取函证,通过把控取得过程确保准确性;如何编制逻辑完备、简明清晰的工作底稿,为撰写审核报告打下好的基础;如何按照事务所内部的操作规范,对从被审计企业获得的材料进行编码、存放。
我想作为一名会计事务所的工作人员,既然对资料的获取如此上心,那一定也非常重视资料的归档整理和保管。否则获取的资料如果找不到了,不就成了“销毁证据”这样的重罪了吗?这一点我要好好改进,首先要把自己手头的文字资料整理出来。
##索引和交叉引用非常有用
本书有一个很有趣的特点,加脚注加得非常勤。除了引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号》、《金融企业选聘会计师事务所招标管理办法(试行)》这样专业性很强的之外,对于诗句等往往也写明出处。例如第198页引用了《楚留香系列·蝙蝠侠》中的话。作者自己说这就是在示范会计师的“凡所言皆有所凭”的严谨学术态度。
此外为了文字简练,前后呼应,书中往往会出现见某某节的文字。
这给我启发,以后再写稿件的时候,也应该多加一点注解。例如我2017年7月下旬写了一个公文草稿,其中提到了某笔经费的省市区三级分摊比例。呈交上去之后,上峰询问省级补助的拨款方式,是分多次补助还是一次补助,结算确认后是否多退少补。其实这个问题在另一个公文中有说明。但我没有当时就把出处记录下来。结果上峰一问,我又手忙脚乱地找了一圈。如果当时记一笔,就不会显得这么无能了。
##要多运动,保持头脑清晰,思维活跃
通过读完这本书,我感到对企业开展独立审计工作压力大、时间要求紧。这是因为事务所派遣工作组入驻企业,有很大的成本,被审计企业也不可能完全予以配合工作组的工作。所以工作组一进企业,那就得熬夜加班、快出活。作为工作组的一名初级成员,就得保质保量、清晰明白地完成自己手头的工作,绝不能掉链子。而且由于审计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自身的工作将成为他人工作的依据和前提。这样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如何,全组的人(不仅包括直接管理人员)马上就能看出来。所以作为一名会计师,必须身体健壮、血压平和才能顶得住高强度的工作。
##用表格说明问题是一种有条理的思考方式的体现(直接引用自本书P111)
本书第3.4.9节用了一节的长度讲述了使用表格的好处和重要性。我觉得讲得非常有道理。
今年二月份的时候,我接到一个任务:要求测算一段城市道路市级财政、两个区的财政依照三种不同方案进行分摊,各自应该承担的专项预算金额。开始我写了一段又长又乱的文字,后来上峰自己用很清楚的表格就把问题说清楚了。
我觉得我应该平时多积累各种表格。观察他们学会计学、经济学、金融学的人是如何制表的,他们喜欢看什么样的表。做到拿着一张表去见上峰,弥补我口头表达能力的不足。
#要注重与人面对面的沟通
本书强调在审计过程中要和企业上上下下的人谈。既要和财务总监(总会计师)谈,也要和小会计谈;要和车间里的人谈,也要和跑供销的人谈。要和决策者谈,也要和执行者谈。当然谈话的目的、重点、策略和手段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要事先做足功课,千万不能问无关痛痒、不知所谓的问题。而对于对方含糊其词,避重就轻的情况要格外注意。
#要学计算机
本书中特别讲述了IT审计师这一新行业。作者指出从纸质账本和计算器,到现在普遍使用的金蝶等财务软件,到已经开始普及的ERP系统,财务工作的电算化水平在不断提升。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被审计企业做账都是自动化的,那会计师也得能够检查中间的程序(特指ERP系统)。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现在互联网新兴企业非常多,他们的财务模式和制造业企业有不同之处。比如某共享单车品牌,客户先交押金(这应该记在哪个科目里?我不懂),然后前120分钟骑行免费(这应该算销售费用还是免费服务、或者捆绑销售),接着又有各种不同形式的付款方式。如何按照权责发生制、收入与费用配比等原则进行记账?况且更为重要地是,直接用户有几十万人,货币资金(押金)、预收账款、已收账款时时在变动、转化。这种条件下,会计师指望从某个软件中导出原始数据,检查其内控机制,几乎不可能。这就需要通过CISA测试的IT审计师直接从软件层面对内控系统进行检查,观察该系统能否正确反映企业经营状况。
这对我有很大启发,以后编程可能将是一种必需技能:连学商科的人都得会,何况我这样学工科的。
##要注重细节
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谈为什么要注重细节,其中一个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某家被审计企业有员工来报账,所有票据前都有一个详细的Excel表格,有明细有总额。出纳看到就想当然认为总额一定是对的不再细核,结果每次该员工都贪污了几十元到几百元。
# 附记
本书借阅自无锡市图书馆。由衷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