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简要笔记

##题记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践中来。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引言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写的一本社会发展史。本书从7万年前智人从东非第二次走出非洲讲起(即动物),到21世纪初已经开始运用智慧设计改造(创造)新的生命(即上帝)为止。用英式Essay俏皮华丽的文风阐述了人类是如何完成如此非凡的成就的。

## 本书关键词纲要

根据我的理解(我阅读理解水平不好,下面讲的未必准确),作者从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对比开始,指出人类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就在于能够交流、创造一些只存于人的头脑中的“概念”(例如“标致汽车”这个概念),然后运用这些概念来想象、来创造、来奋斗、来竞争。这个概括未必准确,因为其中有大段讲《农业革命》,这是生产方式的问题。

最近老是碰到标致汽车。《银翼杀手2049》里开的也是标致汽车。
于是作者列举了各种对人类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概念”:

– 原始社会
– “八卦”:协调人际关系。
– 形成部落:进入游猎部落时代。
– 从东非到全世界。

– 奴隶社会
– 种植业与养殖业
– 定居
– 文字的创制
– 以《汉谟拉比法典》为代表的法律体系的创建

– 封建时代
– 货币的出现和商品经济
– 帝国
– 宗教

– 资本主义社会
– 启蒙时代,求知和科学
– 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时代的到来
– 金融、信用、公司股份制
– 工业革命
– 民族的出现
– 核能的发现、航天登月和生物工程

关于这一段,在微信公众号《拆书匠》中的《〈人类简史〉:重构思维图式的一种尝试》。我的概括提炼能力不行,不太会总结作者的主要意思。

##我的一点感想

### 观念是通过实践不断发展成长的
本书认为观念的产生是智人的固有能力。通过彼此互相交流形成共识。但我觉得不是这样的。我觉得观念是人们通过实践(劳动)逐渐摸索形成的。而且也是和实践密不可分的:
– 人的观念是和实践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比如根据《建筑中的数学之旅》这本书,人会数数、会简单的三角函数、才能够建设最基本的房屋,这是观念指导实践。但同时也正是有了高层建筑,人们才开始从风工程中研究随机振动。这是实践产生观念。
– 人的观念是可能因为实践的缺乏而湮灭、也可能因为实践的产生而复兴。比如根据《建筑物如何倒下去?》这本书,在古罗马时代,工程师就对穹顶受力有了了解,所以才建成的万神殿。但是经过漫长的中世纪,人们对这方面的认识退化了——当时的人认为穹顶只是不同矢高比的拱的简单叠加。只有花了五六十年、塌了四五个产品之后,人们才更加深刻地了解这些。
– 不但是具体的技术、抽象的概念也是通过实践产生的。比如古罗马的石匠和中国辽代的木匠,他们没有互相交流过。但是要完成工作,就得推行“标准化”。所以才有规模极为宏大的神庙、仅有8种不同尺寸的石块砌体。而中国辽代的庙宇,仅有6种不同尺寸的木材。
– 观念也是在实践中表现它的生命力的。在《巴黎圣母院》这本名著中,维克多·雨果先生用极为绚丽的辞藻赞美这建筑的杰作,同时也是他那个时代理解的“基督教信仰”。但安藤忠雄的“光之十字架”,就在另一个时代、用另一种方式,诠释了他所理解的“基督教信仰”。

上面这个例子并不妥帖。因为作者并没有谈到土木工程。其实用金融发展史更为妥帖。本书的第十章《金钱的味道》过于优雅、轻佻了。其实从佛罗伦萨人发明复式记账法开展、荷兰人建立股份制、国债的发行、中央银行的建立,每一步都是极为艰辛的。并不能用“别人都信”所以我就得信这种说法来概括。

### 本书的文风非常清丽可喜

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像著名的牛津通识系列。都是用一本薄薄的小书妙趣横生地讲一个非常宏大精深的主题。好比一位青年才俊举办那种十几个人出席的小型非正式研讨班,师友之间品茗论道、一人侃侃而谈,一抒高论。全段内容就精心剪裁,引人入胜。而下了课之后,大家一起去涮火锅吃,他又开始讲些风雅的趣话、引得满桌。

比如作者在文中为了阐述“概念(我理解是,人们共同相信、但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东西)”的时候,首先向读者展示了标致汽车公司的标志“狮头人”的缘起(那是一件史前工艺品),然后就开始讲这家公司,本身就是一种“概念”。其中的诠释极为流畅。而力透纸背的讲完了这个概念。之后作者对于“帝国”、“货币”、“金融”、“民族”这些概念的解构就极为合理了。

而且作者非常善于运用普通读者能够理解的例子来讲述一些关键的论点。比如在阐述“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转的基石”这一概念时,作者就虚构了在16世纪,同时在西班牙和荷兰办银行的两个兄弟天壤之别的遭遇,生动形象地讲述了为什么荷兰、英国这样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能从西班牙手里夺取霸权。例子举得非常漂亮。

这本书之所以是优秀的畅销书和普及读物,我觉得文风讨喜是很大的原因。例如民族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这个命题是著名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先生在1980年代就提出来的。如果从特殊归纳成一般这条路早有人走过的话,我想模仿安德森先生的思路,从“想象的共同体”这个概念来解构“帝国”这些概念的研究应该很多。我推想那些书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过于晦涩难懂,所以也就没有这么畅销了。

### 旁征博引

凡是才子,总是有纵论古今中外、各门学问无一不通的气概。在本书中,中古史、古代史、现代史都是信手拈来。我也长了很多见识。比如作者讲了对我来说一个非常新的概念“动物权利”——以后找牛津通识系列来看看。此外作者对于泛神论、多神论、一神教、二元论、综摄的讲解,也让我增长了对于宗教学的知识。

但因为是篇幅有限的通俗读物,难免就有两个问题:首先是无法讲深入。比如说为什么一神教总不免有异端?此外就是有些论据也会让人哑然失笑。比如作者把我国的宦官和西方的天主教神父相类比——“自愿放弃生育、以换取权势”。呃,虽然阉竖弄权时有发生,但我国绝大多数宦官往往是生计所迫,才不得已走上这条路的。波斯不知道怎么样。

 

### 标新立异

但是,好的书籍就是引导人们去思考,去想很多自己从前没有想过的问题。例如本书提出传统农业社会中的普通人(奴隶、农奴)的生活未必比游猎部落中的原始人幸福。看他举得的例子,好像也确实有道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就想起很多书都提到过人类的社会急剧变化,而我们的演化没有跟上。比如说为什么肥胖基因代代相传,因为人得储肥以度荒年。我反过来想,既然演化没有跟上,可能人也不必紧跟时代的潮流——保命要紧。比如蒙古人种比起欧罗巴人在长期观看细小文字的情况下更加容易近视。——那就少看一点。

### 要从习以为常中看出规律

作者正由于有敏锐的思维和广阔的视野,所以能够从人们司空见惯的事例中看出不一样的东西。比如作者〈〉指出,正是在工业生产和现代社会中,时间观念是如此重要,以致人的生理反应都得跟着限定的时间来。“睡觉睡到自然醒”其实是长期磨合的结果。现在想想,凡事只有反复推敲,才能看出规律。

#附记
本书为2017年10月读书会推荐书目。感谢水怪提出修改意见、感谢书友给予很多启发。但是“永生”、“被新人类所取代”等话题我理解不了,更为重要的是我抽象思维能力不够、不懂哲学,所以上面写得不好。推荐各位去看微信公众号《拆书匠》中《〈人类简史〉:重构思维图式的一种尝试》,那篇写得非常好。

此条目发表在Uncategorized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