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中国财税博物馆

##引言
2017年8月3日中午,我去参观了中国财税博物馆。该馆是浙江省人民政府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建设的一家反映中国财税史的博物馆。它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吴山广场28号,地上两层、地下一层。该馆有4个主要展厅:当代财税历史展厅、近现代财税历史展厅、古代财税历史展厅和中国会计史展厅。
由于我是趁着午休的时候去的,只看了70分钟,再加上当时近现代财税历史展厅闭馆,所以完全是走马观花。
##当代财税历史展厅
本厅展览起于1927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财政人民委员会建立、终于2014年营改增税制改革。展板的主要内容:
1. 土地革命时期,如何建立红区财政、税收、货币体系;
1. 抗日战争时期,边区财税的基本情况;
2. 解放战争时期,如何逐步建立起各解放区独立的财税体系;
3. 1949-1953年,中央-大区-省三级体系建立;
4. 1954年-1978年,大区撤销建立起中央-省-县三级体系。由于我国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财税体制也进入了统收统支阶段。
5.1978年,在内部建立起了省级财税包干体制;同时打破“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教条,开始向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ODA举债;在国内发行国库券。
6. 1994年,建立起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生产建设兵团)分税制。实施金税工程,建立健全发票开票体系。
7. 2002-2014年,全面推进营改增。
同时在每一个时期都列明了该时期的主要税种。
在展品方面主要有文件和实物:
– 文件:
– 周恩来总理在邢台救灾资金拨付报告上的批示
– 陈云副总理等人测算偿还苏联外债计划的报告
– 邓小平常委写给陈云同志的便条(讲某一文件已经定稿了,不用再让胡乔木同志改了)
– 杨尚昆主任写给刘少奇主席的便条(让他快点批阅一个文件)
– 1950年代一位财政部干部的干部履历表(他出生于地主家庭,里面有很长一段辩白自己已经和家庭划清界限了)、持枪证、工作证
– 交通部和财政部关于车辆税的征收办法的报告(这件展品上有时任交通运输部部长的章伯钧先生的签名) – 最漂亮的是刘仲藜、项怀诚两任部长的手卷,是刘部长的调研文章和项部长关于分税制的回忆录。是用毛笔正楷书写在宣纸上的。看了之后,我非常佩服。
– 朱镕基总理在一个报告上的批示(此件已经收录到《朱镕基讲话实录》中)
– 最有意思的是两个群众来信的批件。
– 一件是1977年年初的时候,群众建议不要再举办游园会,汪东兴办文,拟同意群众意见。书记处书记全体同意。
-一件是1984年群众劝谏不要购买奔驰轿车。中央军委主席、副主席全体批示,特别是不手书的也有专职秘书用非常漂亮的小楷注明意见(“徐帅已经看过,徐帅说……”)
– 最感人的是吴波部长的两份遗嘱,确实称得起革命家。
– 实物
– 安徽一个大队的记分册
– 各种边区票的样票
– 1980年代税务干部的制服(春秋常服和冬装)
– 两台手摇计算器
– 历任财政部长的照片和政治局常委关心财税方面工作的照片。
– 有一张江苏镇江税务干部沿路拦截骑自行车的人收税的照片挺有意思的。
看完这个展览:我觉得自己得好好练练字,大佬们好像都能用毛笔写小楷和行书。第二是多读一点书。比如项怀诚先生写的《中国财政五十年》、楼继伟先生写的《中国财政》之类。第三是财政首要在会计。本厅中展示了大量各类单位、各种时期的账本。我觉得所谓财税就是一个个生产单位、消费单位的账本堆积出来的。
##古代财税历史展厅
这个展览我看的很粗。因为时间不多了。记得如下一些内容:均田制、计口授田、官田、租佣调、两税法、转运使、安石新政、总制钱、经制钱、市舶司、元代在北方实行的包税人制、黄册与鱼鳞册(鱼鳞册上面歪歪扭扭画着耕地的形状)、漕运、摊丁入亩、自封投柜(清世宗确实是很有想法的皇帝),乾隆三十九年的捐官价目表。最后是厘金。厘金之后,其实就要开始讲赫德和总税务司了,不过这个已经是近代了。
实物方面有历代的标准制式货币的仿制品(如银片、银锭、元宝、马蹄银)。还有一些仿制的古代工艺品。
其中有一张展板上面说明代的横征暴敛不行,李自成大顺政权的不收税、靠没收地主官僚的财产也不能持续。展板说如何建立一个稳妥的财税体系,是一个政权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另有一张展板展示了明太祖的剥皮庙和清世宗的养廉银。告诉我们封建专制王朝其实是解决不了腐败问题的。意味深长。
总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中国会计史展厅
这个在古代的我都不懂,就是觉得以前的账本挺浪费的,很好的宣纸册子,用毛笔稀稀落落写几行字。(有一个浙江一所寺庙的账本,挺有意思的)。之后杰出的潘旭伦先生把会计这门学问带回了中国(有一本书叫带一门学问回中国,我觉得潘先生称得起的)。当时他在上海创办了著名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出版了大量的书籍。还牵头成立了会计师协会。
在这套丛书中,有一本顾准先生编写的《审计基础》。我这才知道顾先生不但是思想家,原来也是一名资深会计师。
在实物方面,有一本民国时代上海一名会计师的执业证书。当时的证书挺讲究的,评定委员会的四位先生人人签字。此外还有一本60年代县财政局的账簿,那个账簿非常长,有1米2左右。
在互动装置方面,该厅有八台计算机连接着计算器,提供计算各种税的测验题。可惜没有时间,要不然就一个一个算算了。
##附记
这个博物馆不收门票,在地下室有一个企业赞助的“财富中国”展览。很感谢浙江省财政能够维持这么大一个展览馆。

此条目发表在Uncategorized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