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本学生》是广东省金融学院黄灯老师撰写的一本非虚构文学随笔,讲述了她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主要是担任班主任的06级和15级的一个班学生、担任导师时带的一群学生以及两个地域标签的群体——潮汕女孩和深漂二代。通过黄老师的文字,我们看到了没有“名校优生”光环的普通大学生的生活。一张大学文凭,开拓了眼界、增长了技能,也带来了彷徨与无助。
我首先感到对黄灯老师的钦佩。
大学老师,工作负担是极重的。填表、申报课题、写论文、拓宽资源、考核验收、被考核验收、贴票报销……无穷无尽、无休无止。讲课是最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而黄灯老师不但认认真真想把课讲好,还在极为有限的课程时间内,想尽办法让学生学到些什么。比如把中国大陆现当代文学思潮这样的课程重新设计为八个专题,让学生去读各种作品,试图将抹在文学这面铜镜上的浮土细细拭去,让学生用记录口述的方法去触摸自己家族、家乡的过往、去体悟“文学即人学”。
不仅如此,她努力在一所学院里办起了学园,带着一批有志向的学生去读书写作。她不仅要当一名好老师,还要成为一名好导师。
我尤其觉得一个极有能力的人处在一种环境下,毅然决然去做不适应这种环境的选择,她的选择就是对她在书中提出的学生们面临的困境的示范。
其次我对文中记叙来自贫困家庭,踏上艰难求学路的学生极为佩服。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刘婉丽。生在小康之家的学生求学之路是驾驶一辆汽车——紧盯方向、遵守规则、保持平衡、规避风险和障碍、按时加油——可能到达目的地、可能迷失中途、也可能中途抛锚——但重新加油之后,还有上路的机会。而刘婉丽的求学之路就是火箭升空——用剧烈燃烧自己的方式来挣脱苦难——只有两种可能,入轨或者坠毁。
她成功入轨,从遍地黄沙的甘肃飞到了满目滴翠的广东。可惜上了大学,她发现自己不是一枚发射绕地卫星的火箭,是一枚发射深空探测器的火箭,不是一枚单级火箭、是一枚三级火箭——考上了普通大学、要考名校研究生,考上了名校研究生、要考体制内编制。而她只有一种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加倍燃烧自己。
如果说从甘肃到广东是一场看得见的远征,那从图书馆的劳务派遣人员到在编职工遭遇的是一堵厚厚的高墙。
因为她是中山大学的研究生,总让我想起我在现实中认识的另一名中山大学的“小仙女”。父母地位显赫、家庭富足、所遇所见均是笑脸。虽然小仙女现在仅仅是大三,但我想她绝不会把图书馆的一个事业编制放在眼里的。
“你所梦寐以求的,往往是别人不屑一顾的”。我真诚的希望刘婉丽能撞破这面无形的墙,可又清楚在人间棋局里走到理想的位置,往往比用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把一枚火箭送上天困难。
最后我因为自己的虚度光阴而羞耻、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悔恨。
现在想来,能在2003年上大学,是生活对我最丰厚的一笔馈赠,只是当时的我根本意识不到。那时的老师还可以和学生们讲讲笑话、发发牢骚、批评批评看不惯的现象,称赞别人家制度完备、技术先进。同学中虽有意见分歧,但大家能就事论事地讨论甚至争执。那个时代大家评价一个老师,是看他(她)技术怎么样,评价一个学生,是看他(她)学得如何。在2001年纪念建校80周年的纪念册里,铃木正雄博士还是我们曾经的校长,孙运璿先生更是我们的杰出校友。可我呢,躲在寝室打电子游戏,打到眼睛坏掉、打到业务稀松、打到一无是处,始终没有摸到“功夫到家”的边。
读这本书对我来说,最有趣的是豆瓣读书和微信读书的读者截然不同的反应。
豆瓣读者往往觉得,黄灯老师最期许的是“进体制、早买房”;而微信读书上的想法则鲜活生动,很多读者留言比起原文的精彩程度都不遑多让*,妙是绝妙,惹我出多少眼泪。
但因为我是一个不经世事老天真的人,我只是想用鲁迅先生的话煞这篇读后感的尾: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比如微信读书书友若年的一段“想法”:
高中毕业后,我到了爸爸工作附近的工厂打工,那是爸爸给我找的一份工作,生产眼镜的。我被分配到了包装组,在工厂的顶楼,屋顶是铁皮的。热的(得)出其(奇),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我那时候不在工厂吃饭,爸妈会炒一个菜给我。可由于打工的劳累,(、)天气的炎热。(,)那个暑假对吃什么都没食欲。一个暑假瘦到了80多斤。记得刚进包装组时,我好多事情都不熟悉,我就观察别人是怎么做的,把步骤记在心里,然后照着她们的做,组长说我是个聪明的孩子。那时候我们同组有个江西的女孩子,在与她共事的过程中,我就没看见她笑过,有一次她租房被人撬开了,丢失了一些钱财。眼睛哭得都肿了。这一段经历,让我懂得了生活的不易,也看到不同群体的生活状况,我也学会了在生活中多观察,用眼睛用心学会做事。
——这样精彩的想法在微信读书里俯拾皆是,而且如果在读原文的时候读,往往会产生互文的美妙效果。这是豆瓣读书评论里只能看到“进体制、早买房”的读者没有看到或者说特地回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