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百年中东》简要笔记

#引言
《穿越百年中东》是独立撰稿人郭建龙先生撰写的一本游记。2014年,郭先生出访土耳其、埃及、约旦、黎巴嫩、苏丹等国,寻访历史古迹、采访当地民众、引述历史背景,向读者介绍了纷乱复杂的中东。
#内容简述
在寻访历史古迹方面,他先后前往古代文明的联邦制议会遗迹、尼罗河上的古代犹太人定居点等地,
在采访当地民众方面,他与有意前往叙利亚战场的两位青年攀谈,和土耳其的小学老师谈论凯末尔和埃尔多安、搭讪前往埃及旅游的伊拉克女学者、向老人请教巴解组织在约旦期间的情况,在埃及火车上和支持穆斯林兄弟会的老百姓谈论时局,资助流亡苏丹的叙利亚难民,向咖啡馆的闲人澄清关于中国女手机商贩的谣言。读这些段落,我极为佩服郭先生。因为郭先生当时不会阿拉伯语,但很快能和当地人打成一片,体现了作为一名旅行家的卓越素质。
在引述历史背景方面,郭先生体现了过人的眼光和阐释能力。这样的文化游记,当然以林达伉俪的《西班牙旅行笔记》、《带一本书去巴黎》为标杆。但是这两本书都有较为明确的历史背景:西班牙内战-弗朗哥独裁-民主化,法国大革命。但这样的模式并不适用于中东。因为此地缺乏不断进步、从混乱到美好的“政治哲学”,大多是精于计算、纵横捭阖的“政治科学”。所以读完之后,也不会像读林达伉俪的书一样,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期望,只会觉得想在中东实现和平前途异常艰难。
#描述中东矛盾
本书介绍中东的历史背景,不是按照国别来谈论的,而是紧紧扣住矛盾来谈论的,根据我的梳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统一和分裂的矛盾。是接受英法瓜分阿拉伯地区而划好的边界,还是根据民族自决、信仰自由的原则自行组合(库尔德独立建国、叙利亚、伊拉克境内的逊尼派和什叶派之争)?亦或是恢复萨拉丁的事业,统一起来应对西方。这三种不同的志向,就导致了许多问题。
——第二是世俗化和政教合一的矛盾。是坚持伟大的阿塔图尔克的世俗化改革道路,还是走霍梅尼的“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
——第三是君主与军阀的矛盾。是伊本·沙特、哈希姆家族这样的世袭王权能带来稳定,还是“天子者,兵强马壮者居之”的总统能带来稳定?
——第四是向西方学习和反抗西方压迫的矛盾。是积极融入西方还是坚持先知的教诲。
——第五是和以色列和平共处和抗争到底的矛盾。如果和以色列和平共处,以色列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如果和以色列斗争,石油战争、四国合兵都会引来西方强力干预,到底应该怎么做?
——第六是逊尼派和什叶派的矛盾。需不需要让伊朗参与阿拉伯的事务?中东的问题到底是伊斯兰的问题还是阿拉伯的问题?
——第七是民主和稳定的矛盾。大多数无权无势的人和少数有权有势的人,谁统治比较好?
这些矛盾不断演化、交织、互相作用,例如叙利亚内战,开始的时候是民主派和阿萨德独裁政权的矛盾,后来变成了逊尼派和阿拉维派的矛盾,接着演化为承认国别和建立哈里发统一国家的矛盾,接着演化为东方和西方的矛盾。每时每刻不断变化。这还算简单的。至于说到黎巴嫩内战,十几支武装互相火拼,纵横捭阖——打成了一锅粥,大家既是受害者也是施暴者。
情况复杂超出理解范围。再加上敌友关系瞬息万变,结果普通民众能够接受的只有“阴谋论”——一切都是以色列搞得鬼。于是对西方愈发的不信任,敌视乃至对抗。尤其是历次战乱,有本事有能力的人都逃离故土,在异邦过上了更好的生活。而留在本土的人,既无法理解现状、更没有能力改变,真是只能绝望。比如埃及极为依赖旅游业,当地的从业者往往精通欧洲各国语言,本来在当地还能维持一大家子的生活。可自从革命之后,局势动荡,外国人来得极少,生活就很困窘了。
#我的一点感想
##过好自己的生活
在本书的引言部分,郭先生记叙了他在黎巴嫩旅游期间,结识的两位舍友。其中一位是土耳其人什叶派信徒,本打算去叙利亚参加政府军对抗民主派。后来他在黎巴嫩盘桓期间,觉得奔赴战场太危险,就回国了。我和作者一样,由衷为他感到高兴。
##要和邻人多交流
作者在埃及、叙利亚期间,经常出入咖啡馆和水烟馆。茶客们老问他:“在街头兜售手机的中国女人是什么来头?”因为阿拉伯世界妇女外出工作的不多,所以当地人传说:这些女人在中国都是杀人犯,贿赂政府之后到了中东。郭先生听了大吃一惊,费尽口舌向他们解释,绝无此事,大家只是到此地来讨生活罢了。
郭先生说,这事情听上去荒诞不经,其实极为凶险。因为中东的各教派之间的仇杀,往往都是从谣言和偏见开始的。
##旅行家不容易
本书写得很不容易。首先是目的地局势动荡、第二是作者并不懂阿拉伯文,作者能游历这么长时间、安然回国,充分体现了作者强大的生活适应能力。
#附记
本书收听自静雅思听。

此条目发表在Uncategorized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