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mpossible City: A Memoir of Hong Kong》是原香港的公民记者,自由撰稿人Karen Cheung 所撰写的一本回忆录。主要内容是她从1996年出生到2019年在香港的生活经历。
回忆录大体可以分为如下几部分:
一、她的出生家庭。父亲原本是家住唐楼的小商人,后北上从商,认识了出生在武汉的母亲。母亲本为“港商”的名头所吸引,跟随来到了香港。后来生了一子一女,光环消失了。母亲带着儿子移民新加坡。她则留在父亲身边,由奶奶抚养长大。她父亲很不幸,失明了,更难赚钱了,家庭经济也就不宽裕了。
二、她所受的教育。她年纪小的时候,家里还比较宽裕,所以小学上了新加坡国际学校。教育基础很好。中学在普通中学,但她读书十分勤力,以高分考入香港大学,主修新闻学、辅修法律。她学习极为用功、成绩优异,从她的文笔中就能看出来。
三、她的生活。由于盲眼的人脾气暴躁、收入也低,又没有母亲从中调和等等原因,她和父亲的关系极差。上了大学之后立即搬出家独立生活。但香港的高房价不是闹着玩的。她就一直蜗居在各个群租房内。和各类的同居舍友也很难相处愉快。
四、她的病情。由于种种原因,她曾今患上过抑郁症。由于自行开业的医生诊疗费太贵,公立精神科系统的医疗资源又不足,比如她为了看诊要连排7个多小时的队。而且由于抑郁症不断加深,导致自杀的冲动不可遏制,乃至被关进精神病院。由于她父亲眼盲、母亲又不在香港,最后是向几名中学同学求救,给她办理了出院手续。这一篇写得特别感人,就是那种压抑痛苦,茫茫人海无人救命的感觉。
五、她的工作。作为一名出生并长期生活在香港的记者、自由撰稿人,她于2017年一毕业就经风雨、见世面了。在本书中,她提到了自己撰写的一些社会行文。比如在观塘工业大厦内部的摇滚乐队。采访台湾出生在港求学的作家,旁观新界一个村庄被拆迁之类的。写得都蛮生动的。
特别是本书引言中带着陌生人逛西环的一段,是一种闭着眼睛在熟悉的街巷间游荡,能在市井烟火间发现美的好文章。一方面觉得她对香港有一份浓厚的眷恋,另一方面也让我想起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可能她也觉得这样一个过去的香港到底是结束了。这不可能的城市简直就是狄拉克所推想的虚空中产生的负电子,终究还是湮灭了。
但可惜的是,也不是所有在香港的年轻人对这片土地有着她一个中国香港人一般的热爱。由于她小学在新加坡国际学校读书,大学时又是读的港大,接触了很多跨国高管的子弟。由于他们是世界的公民,所以对于港岛上发生的事情,是十分冷漠的。虽然Karen Cheung十分想融入他们,乃至能争取他们加入本地人。可惜,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我英语不好,所以很难体会这本书中写的幽微精深的地方,只能通过查字典勉强明白书中的意思。就是觉得Karen Cheung的英文真好,很明显既受过良好的教育、自己也勤奋好学。香港有这么好的教育资源,很多人去香港学习深造,确实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