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穷:1720年南海金融泡沫》简要笔记

#引言

《致穷:1720年南海金融泡沫》是专栏作家孙骁骥先生写的一本历史普及读物。本书讲述了1720年南海公司以统一赎买英国国债为代价,从而垄断了将来国债利息收益。凭借这一收入增长点和已经获得的南美洲贸易特权,南海公司不断炒高自身股价,从英国股市募得大量资金,从而能够兑现清偿国债的承诺。但经过大半年的炒作后,股价因缺乏有力的分红预期而暴跌。投资者损失惨重,南海公司经营者和相关议员略遭薄惩。国债危机大大缓解了。

本书之所以名为致穷,是值得在有所求的政府、被操纵的市场、希望搭上财富快车的投资者三者结合,能够导致公众在金融市场上损失大量财富。而咎其本源,在于国家推行积极干预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这就和推行自由贸易、通过发展相对比较优势增加国民财富的“国富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据本书来看,当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想要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为自己攫取利益,那自然有像南海公司这样的“白手套”来操弄市场。最终满足政府经济需求的,是没有政治势力的普通投资者,而像贵族、议员这些政坛局内人——在经济上行时捞取金钱,在顶点清空出场,暴跌时抄底获得大量公司股份。每一次惨痛的危机都能够成为赚钱的良机。

#主要内容

通过阅读本书,我发现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经济事物——彩票、股份公司、股票、股票交易所、特许经营权、预算、国债、央行、纸币、会计师——其来有自、皆有所本。是大家做买卖、搞经营中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而且它们都是相互联系的。比如说,要发行纸币就得有央行、准备金、完善的商业银行汇兑结算体系。要想搞公司发行股票,就得有完善的公司法管制,还得有市场信得过的独立会计师。像蒙古人那样发行大元宝钞是行不通的。

因此本书就有各种事物联系在一起,彼此促进推动。我试着整理了一下,大概有这么一些内容:

为什么英国国债越来越多?

由于上面贵族、政府和开拓殖民地的事业相互促进,常备的海陆军越来越多,和其他欧洲列强打仗越来越多,国债就越来越多了。

借债人看着政府债台高筑、还款越来越慢、自然利息越来越高,政府很难借到钱,就特许成立了国债批发商——英格兰银行,来扮演央行的角色。

英格兰银行是怎么为财政部搞来钱的?

政府把国债和英格兰银行发行的银行券(纸币)捆绑起来,从铸币税里捞出黄金来。而且只要能够还得上利息,政府信用就不会破产,借钱就越来越爽了。

可慢慢的税收别说还本金了,连利息都占到全年税收的40%了,还有什么办法搞钱?

如何从批准上市、颁发特许经营权中搞到钱?

要想从这个循环中搞到钱,就得看垄断性质的股份公司能不能赚到真金白银——一方面能付得起特许权费用,另一方面能给投资的公众一点股息,好维持股价。

据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股息不错。但南海公司贩卖黑奴的三角贸易做的不好,赚得不行。而且特许经营权不能到处卖,卖多了不值钱。

能不能把可以抵税的纸币换成随行就市的股票呢?——债转股计划诞生了

这个循环要想运行,就得保证“信心比黄金更珍贵”,投资者对公司、对政府都有强烈的信任——为国护盘。可惜能力越大的人跑得越快,忠贞爱国的高位套牢者顶不住。

法国式的一步到位

在英国,英格兰银行和南海公司是国债发行竞争对手,纸币和国有公司股票相互独立,系统是并联的。但在约翰·劳先生设计的法国金融体系中,皇家银行、密西西比公司是串联的。更为厉害的是——强制收取臣民手里的贵金属。

那么密西西比公司就成了超发货币的蓄水池,首先密西西比公司没法从路易斯安娜地区变出黄金来。而且纸币促进贸易也没有设计者想得那样立竿见影,纸币就完全成了掠夺人民财富的工具。当密西西比泡沫破裂,大家发现手上只有一堆废纸(纸币或者股票),国内贸易都没法开展了,经济形势更加恶化了。

#我的一点感想

##作者的用心良苦

作者指出太阳底下并无新事。在前言里,作者谈了很多中国股市的事情,还有吴敬琏先生的“中国股市赌场论”。联想到中石油一进入二级市场即告暴跌,南车北车的合并,中国股市在2015年上半年的大涨和下半年的悬崖式暴跌。总之市场里有政府和权贵们的“白手套”们呼风唤雨,自己下注还是得多小心。

当然作者讲得非常含蓄,一直在讲三百年前的英国,正文部分不涉及当下。但作者告诉我们不要把这本书当故事书来看,这样的事情其实在不断重演。

##英国人了不起

在本书里,除了两位议员向大家大声疾呼这完全是一场掠夺人民财富的骗局,就洪洞县里没好人了。从只想着自己年金的英国国王乔治一世、只想着本党利益的政党领袖、收受贿赂的大批议员,爆炒自己股票捞钱的公司高管、精明追涨的普通投资人。大家都是理性人。他们就没什么高瞻远瞩、宏伟蓝图。但他们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却慢慢把事情办成了。我联想到电视里英国下议院开会的镜头,300多人挤在一起,面对面抛梗接梗就在治理国家——总觉得他们真了不起。那种拥挤的环境下,连开几个小时的会,面对面吵架,我真觉得打起来是人之常情。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首先是学习。本书告诉我们他们觉得荷兰的殖民公司、股票交易很好,就学过来。(他们还学上海数学教育法)。其次是不断摸索。比如说在南海公司泡沫破灭后,英国议会请来了一位会计师,开始查账,据本书说,这可能是英国有明文记载的第一位独立会计师。再次是不断传播。比如在当时伦敦的咖啡馆里,就能买到股票知识小册子。教授诸如股价和预期股息的关系之类的知识。

当然所有这些慢慢就凝结为法律。比如本书告诉我们英国可能没有成文宪法,可对公司法看得很要紧。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每三四十年修订一次,最近一次在2006年。从习惯法、判例法、成文法,三者交织,为防范大规模的风险做好了保障。真不愧是现代社会的发祥地。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

#附记

我写得非常啰嗦,图也画得很难看。但这本书写得很好。行文轻松易懂,功课扎实,考据和引文非常翔实。

本书收听自静雅思听。祝静雅思听生意兴隆。

此条目发表在读书笔记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