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为了催眠,在听《百家讲坛 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九)窦婴为相 到(十二)窦婴之死。其中除了(十)太后干政的部分内容外,主要内容来自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听完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内容之后,我感到王立群教授可能为了适应电视观众的需求,将这一篇传记分为四集讲完,讲得确实比较细致、还讲了很多很好的人生经验,也介绍了卫绾这些人物。但毕竟有些拖沓了。
由于我是半睡半醒的情况下听的,所以有很多地方没有听懂。所以我用百度百科读完了《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3月18日读完这篇之后,我发现这一篇的文笔非常优美,写得惊心动魄、摇曳生姿。尤其是出场人物多达10余人,或详或简、但各个形象鲜明。而主线始终明晰,那就是窦婴、灌夫和田蚡的人物关系。
本文先详述窦婴的事迹,然后略述田蚡的发迹。处处对比他们虽然同样是外戚、但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征:比如窦婴敢忤逆窦太后、田蚡则处处依附王太后。然后两人虽然同样尊崇儒术,但当窦太后罢黜儒术,两个人完全不同的处事态度:窦婴远离政坛、田蚡始终牢牢抓住王太后。
两人事迹都说完之后,本篇最要紧的催化剂灌夫入场了,事情就异常剧烈地发展起来了。请宴、夺田、骂座、庭辩、王太后闹绝食,三人统统死光。一气呵成,最后像彩蛋一样,增加了意味深长地关于田蚡结交淮南王的事情,又把上层人物之间的倾轧向更远处写了一笔。
我觉得,当时的形势大家都很清楚。窦太后已经死了,窦婴没有靠山;王太后权势正隆,田蚡根本倒不了。但是窦婴一股傲气还是没法掩饰:“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且终不令仲孺独死,婴独生。”两千一百年后我读着,真觉得窦婴作为一个一辈子养尊处优的贵族,把自己的性命看得这么轻、而把信义看得这么重,真是了不得。
对比《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和《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有两点区别。一是王立群教授说灌夫掌握了田蚡结交淮南王的证据,因此田蚡要杀人灭口。这一点这篇列传中并没有提及。二是窦婴应该是估计到自己会死在和田蚡的冲突中的,并不是只觉得自己会丢掉侯爵。所以听百家讲坛,有的时候还是要看看原文。就原文的紧张程度,王立群教授是没有讲出来的。
至于说经验,就是皇帝本人的政治素质要强,得是个狠人,才能用得了外戚、镇得住外戚。比如窦太后、王太后,说句实话比起王政君来,能力上差不多;要是景帝、武帝不行,是守不住皇位的。都说皇帝残暴无人性,可能有人性的皇帝会被那些虎视眈眈的人干掉吧。
还有就是要借纸质书读史记,试着用kindle看,很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