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盘》是美国驻华自由撰稿人沈恺伟先生的一本随笔集。这本书有二十多篇文章。大体可以分为如下几类。一是作者个人在华的生活经历。二是他的母系祖先,洛瑞家族在北京创办发展卫理公会工会的历程;三是他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游历与采访;四是欧美在沪久居人士所遇到的问题。
一是作者个人在华经历。2004年,作者24岁到上海香格里拉酒店当西餐厨师。干了一年因为厨房工作太累,再加上行政总厨的火爆脾气,就离职了。接着在一本面向驻沪侨民的杂志做撰稿人,此外还到外埠当DJ赚点外快。纸媒式微后,他转到同样服务在沪外侨的Smart Shanghai网站做撰稿人。与另外一名美国人结婚,可惜离婚了。搬了几次家、遇到了极为可怕的邻居、幸好搬离了。得了抑郁症、无法工作,但幸好控制住了。年岁渐老、生计日窘。
二是他的曾高祖父洛瑞在华传教的经历。洛瑞在美国完成传教士学业后,从福州入华,扎根北京,胼手胝足创立教会、医院。庚子国变之后,转办教育。总之是从无到有创办一番事业。后来家族开枝散叶,继续在北京传教、行医、办教育。北洋时代结束,翩然离开中国,在华长达70年。就这么一对比,尤显祖先伟大、后辈不肖。
三是他当撰稿人在中国各地采访的经历。我觉得这些文章挺能说明作者的一些性格特点的。比如作者非常机灵,经常能灵光一现。他详细测量上海五十八家小吃店所制作的小笼包,评选出上海小笼包十八佳。这篇专栏文章受到广泛传播,也引来诸如上海餐饮协会与他合作的兴趣。又比如作者的动手能力很强,也善于与人沟通交流。作者独立对一个小屋进行了修缮,采访了牛油果店主、啤酒店主和制锅匠。但是作者吃不得苦、耐不得烦。比如他在兰州牛肉面培训学校学习了两周。觉得拉面太枯燥,就半途而废了。结果终究没有学成。
四是驻沪欧美人的日常生活。本书用“泡泡圈”来形容驻沪欧美人工作、衣食住行、就医往往都在一个欧美人的圈子里。当驻沪欧美人士越来越少的时候,这样的生活就越来越难过了。有经济上的原因,生活成本越来越高、薪酬优厚的工作越来越少。有政策便利上的原因,现在中国大陆对外侨的管理规范严格,签证一年一签,也越来越难办。有生活便利方面的问题,无论在生老病死各个环节,普通驻沪欧美人都难以获得他们认为合适的服务。有关系网和朋友圈的原因,随着好友纷纷离去,再加上一位曾作过同事的厨师西蒙过劳死的影响,颇有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感觉。
总之作者从2004年到2022年待在上海,也正好从24岁晃荡到了42岁。虽然在上海也有夜骑那样异常美好的经历,但总觉得好日子似乎到头了。而且回溯家族史,洛瑞家族熬过了1900年的北京五十五日后,开始准备撤出中国。沈恺伟熬过了2022年的上海一百天,走还是留?特别是寻根溯源,在一个工作日的午后坐在他外高祖父所创办的教堂,看到一个陌生女人正在默默哭泣,这种人到中年、彷徨无助的感觉尤甚。
这让我想起牛津通识读本的中国一册。作者写道2010年坐在跨洋飞机上,听着周围的中国年轻人热烈讨论的话题,和他查阅资料,看到1910年当时中国年轻人讨论的话题,基本是一致的。中国就仿佛一盘沉重而缓慢旋转的磨盘。能磨走坚如磐石的传教士,磨走一个不通门道的自由撰稿人,不在话下。
不过谷子磨碎了,终能成为种子。即使种子磨碎了,也能化为浆水,留下深深浅浅的痕。我想起钟爱华医生离开中国大陆后,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说到:“(英语)I want to tell my friends in China,(江淮官话、中气十足)我不是什么洋鬼子,我是顶爱你们的一个基督徒。”毕竟他所创建的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还在那里,这点功绩难以抹杀。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大陆和西方逐渐疏远,但我想对美食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好奇、对于实现个人价值的渴望,总能超越无端的恐惧和莫名的仇恨,把普通的人民重新联结在一起。毕竟磨盘总会再转回来的。